悉尼·胡克人物经历

悉尼·胡克于1902年生于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因早年家庭的贫困,反抗社会不平等的意识很早就在胡克年幼的心灵中产生了共鸣。13岁之前,胡克就已经开始阅读马克思的著作了。而在同一时期,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强烈的震撼了胡克,在中学里,他发起组织了红黑党,是学校官员们眼里“制造麻烦的‘布尔什维克’”。1919年,进入纽约大学伊始,他便参与组织了“社会问题俱乐部”,成员多为信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学生,他们一起讨论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在这期间,胡克还曾给他原先所推崇的罗素写信,对罗素从苏联归来后所发表的言论表示失望和不满。在胡克看来,罗素所谴责的社会主义革命对艺术和美的损害与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战争所带来的损害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的。胡克1927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便开始在纽约大学任教。随后,在1928至1929年期间,胡克前往德国、苏联进行学术访问。他旁听了卡尔·柯尔施的讲座,后又入学苏联马克思恩格斯学院,成为最早获准进入这一学院的西方学者之一。此时的胡克虽然已经受到杜威得很大影响,但仍积极地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之中,他不仅帮助翻译了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而且还领导了美国工人党(AWP)。回到美国后,胡克继续在纽约大学任教。1939年任纽约大学教授,1948至1969年任纽约大学哲学系主任,1969年退休后任该校荣誉教授,1989年在纽约逝世。他一生著作有几十部,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比较大的有《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1933年)、《理性、社会神话和民主》(1940年)、《历史中的英雄》(1943年)等。而其中《对卡尔·马克思的理解》一书更是被看作是由他所开创的“实用主义马克思学”的代表著作。作为实用主义泰斗杜威的得意门生,胡克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而且他还把实用主义与左派政治联系起来,甚至还有设法用实用主义解释马克思的理论,形成“实用主义马克思学”这种开宗立派的举动。然而他不但没有获得像理查德·罗蒂那样的社会评价和学术地位,甚至当人们在谈起实用主义复兴的时候都很少提及他的名字!这其中的原因何在呢?答案便是他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思想的转变(虽然他自己并不承认),思想的转变直接引起了他的立场的变化,胡克由一个积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变成了一个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自由战士”。1947年,胡克在谈到为何放弃马克思主义时说到:“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我提出了一种对马克思的解释,它与关于他的基本学说的流行观点和理解相冲突,……假如我对马克思的意思的理解都是正确的话,那么我也许将是世界上唯一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这大大超出了我的幽默感,因此我已经放弃用这个概念(指“马克思主义”——引注)作为我的立场的描述性称号。”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胡克思想的转变正是由于他试图用实用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当时流行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由这种冲突所引发的压力使得胡克对自己的理论产生了怀疑,并最终放弃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实用主义者。而在五十年代麦卡锡时代,理论破灭后的胡克成为一个激进的左派主义者,成为反攻、反社会主义的“自由斗士”,因而受到鄙视与声讨,最终被大多数学者所遗弃。那么,下面就来看看他是如何用实用主义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用自己对马克思的理解来批判当时流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而形成冲突的。

更多相关

阚卫平人物经历阚卫平人物经历
汪涛人物经历汪涛人物经历
陶玉玲人物经历陶玉玲人物经历
夏和平人物经历夏和平人物经历
王小芬人物经历王小芬人物经历
柯景腾人物经历柯景腾人物经历
迈克·泰森人物经历迈克·泰森人物经历
刘江人物经历刘江人物经历
倪安东人物经历倪安东人物经历
刘永人物经历刘永人物经历
翁静晶人物经历翁静晶人物经历
钱人豪人物经历钱人豪人物经历
陈湘琪人物经历陈湘琪人物经历
张暖忻人物经历张暖忻人物经历
冯巩人物经历冯巩人物经历
袁振洋人物经历袁振洋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