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杰斐逊·克林顿为政举措

废繁举措1993年,克林顿签署行政命令,先后要求废除联邦政府的内部规制的二分之一,并对新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1995年2月,克林顿又指示大约68个监管机构的负责人,责令其废除过时的制度、规章、条例;同年3月,克林顿颁布总统令,提出“理顺政府的工作程序”这一要求,其核心目标依然是废除过时的繁文缛节,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政府经费。通过废除、减少了大约页的16000页的过时的规章制度,政府每年可节约280亿美元的经费。及至2000年,这一情况更大有改观。增加税收美国参众两院于1993年通过了《年预算调整法》,这一法案开启了政府对全社会征税的序幕,同时,这一法案也是未来十年间税收的总纲领。此后,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在今后的五年中,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消减4968亿美元,而在这些被削减的赤字总量中,税收则占到2420亿美元。就税收的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主要税种是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上述法案颁布后,全美万家大小公司中将有超过2700家公司符合这一增税标准。此外,在公司税收这一方面,克林顿进一步严格执法,并严格地查处了许多美国国内和外国在美开设的公司偷税漏税的行为,通过这种行政和司法的打击,使得联邦政府的财政又得以每年增加150亿美元左右。除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克林顿政府还明确了一系列增税计划,这些计划包括:第一、医疗照顾保险税,该税种在上述两个征税法案颁布之前的征收对象为年工资超过14万美元的群体,而新法案颁布后,不论是否超过14万美元,这一群体的税收都要被征收。第二、社会保险税,该税种规定,年收入超过3. 5万美元的个人和年收入超过4. 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都要缴纳此税种。这样一来,缴纳社会保险的人数较之以前就有了很大的增长,有数据表明,在工薪阶层这个群体中,缴纳社会保险的由1991年的55%上升到了1996年的84%。统计数据表明,该项增税计划则能使联邦政府另外多增加高达270亿美元的额外税收。第三、运输燃油增税,新的增税法案颁布后,美国的汽油价格从之前的每加仑14.1美分增长到了每加仑18.3美分。1997年,在关于税收问题上,克林顿总统又签署了新的法案《年平衡预算法案》,在这一法案中,联邦政府对此前所实施的关于税收的诸种政策又做了新的调整。总体来说,这一法案还是仍然贯彻了克林顿总体的一贯思路和立场,仍然把削减财政赤字作为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医疗改革优素福·卡什所拍摄的克林顿1993年1月25日,克林顿宣布他将成立医疗改革委员会,此后,这一委员会开始秘密为克林顿起草医疗改革计划,还举行了大量的听证会、座谈会。1993年10月克林顿的《医保改革法案》正式发表《医保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如下:①、促进企业为员工购买保险。②、对商业医疗保险市场规制。③、增加政府的管理作用。克林顿的医疗改革方案正式发表之后,医改方案的反对运动也如火如茶地开始了。克林顿医疗改革的反对势力集结了来自共和党、商界、医疗保险界等反对势力,这些势力在美国的医疗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决定着方案的生死。轰轰烈烈的医改反对运动使得克林顿的医改法案的实现困难重重。在1994年第十一次议会审议中,克林顿的法案最终没有审议通过,以失败告终。克林顿的医改失败后,为了挽救局势,克林顿政权在既存的医疗制度上进行了一些局部的医改:①、促进局部改革。②、促进州政府改革。③、控制医疗费增长。总的来说,克林顿的全民医改方案虽然没有实现,但在美国医疗改革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后来的奥巴马医改提供了重要参考。科技政策1993年1月,克林顿上台,成为冷战后美国第一位总统;2月,克林顿上台后不久就发表了题为《技术为美国经济增长服务—加强经济实力的新指导方针》的报告;同年11月,宣布成立国际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制定科技战略目标、协助联邦政府的科技政策和活动;此后,又成立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作为政府最高科学技术咨询机构,主要为联邦的科研拨款以及提供咨询和决策。克林顿政府一上台就提出了新的科技政策,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主要内容有:发展军民两用科技、建造高新信息技术、加强科学技术教育、重视政企与高校的合作和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这五个方面。克林顿时期的科技政策反映了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对美国的经济、社会、教育都产生了积极重要的影响。在新科技政策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出现了“一高两低”(高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的增长特征。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了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但是,克林顿时期的科技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科技的发展在促进生产力迅猛发展的同时,加剧了美国社会固有的矛盾,使得财富迅速向极少数资本家手里集中,贫富差距加大,形成了新的失业大军。此外,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也产生了网络犯罪问题,并对美国的金融、商业、军事等方面造成危害。克林顿认为,教育是经济复苏与繁荣的关键所在。在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克林顿总统共发出教育政策倡议120次,国会通过了五部教育立法,其主要成就包括增加“开端计划”资金、改革学生贷款计划、资助预防暴力计划、颁布《学校通向就业机会法》等。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有作为其执政期间教育改革的纲领性长远规划,亦有落实具体的教育行动和计划。克林顿总统的教育政策与改革实践是对老布什政府教育改革的传承,但是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有秉承平等理念,强调全民教育;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均衡;注重教育质量,立足一流教育;制定统一标准,促进教育改革;实施绩效责任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发展;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特许学校;重视教育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等八个特点。克林顿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所有的目标,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目标过高,难以实现;信贷计划运转困难,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统一标准无法落实,教育差异依然明显等问题。环境外交克林顿在任内一直极力推动环境外交。克林顿上任后,在行政部门如国务院、国家安全委员会、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任用很多环保主义者。在政府的行政机构设置上,克林顿也进行了效果显著的改革。1992年,美国国务院增设一名副国务卿,主要负责国际环境外交,同时增设助理国务卿,专门处理与环境相关的国际海洋、环境和科学事务等问题;还创建了一些环保行政部门,比如环境生态服务中心、白宫环境政策办公室、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此外克林顿时期还试图提升环境署到内阁级别的地位,可惜因国会反对而最后失败。克林顿还解散了一个危害环境的机构,就是前总统老布什所创立的竞争力委员会。克林顿还对发展中国家展开经济援助。据统计,克林顿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对外环境外交援助预算占美国整个对外援助预算各达到10%和10. 6%,而其前任老布什和继任者小布什的援助比率仅是7.6%和9.2% 。除了直接的经济援助,克林顿还尝试缩减不发达国家外债以用于环境保护的方法,即“以债务换自然”的方法,来帮助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对环境问题。克林顿在任期间高度重视环境外交问题,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环境外交报告,提高了环境外交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还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援助,相对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主要的受援助地区。克林顿政府最突出的环境外交成就则是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克林顿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并推动了《柏林授权书》和《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文件的产生。对华政策在克林顿的第一任期内,克林顿政府实施严厉的对华政策,在“人权”、“武器扩散”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江泽民与克林顿1993年7月,克林顿政府开始认识到,中美关系恶化下去会对美国不利;7月4日,克林顿赴东京出席七国首脑会议时放风,将“开始重新研究对华政策”;9月初,克林顿签署了一份《行政备忘录》,决定改变强硬态度,奉行与中国进行全面接触,提高对话级别,开展广泛交往的政策;11月19日,克林顿在西雅图会晤了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认为“中、美间存在许多共同利益”,“要保持高层接触。”但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表示仍会执行《与台湾关系法》。1996年5月16日,克林顿表示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1997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江泽民正式访美,期间,克林顿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与江泽民进行了会谈,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声明声称美国将致力于建立“美中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后,美方加强了同中方在军事、安全、人权和宗教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1999年5月8日凌晨,美国制造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事件(参见:五八事件);6月3日,克林顿政府继续延长对华正常贸易关系;9月11日,克林顿同江泽民在新西兰举行了会晤,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11月15日,美国同中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2000年9月8日和11月16日,克林顿同江泽民又举行了会晤;9月1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更多相关

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为政举措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为政举措
吉米·卡特为政举措吉米·卡特为政举措
夏尔·戴高乐为政举措夏尔·戴高乐为政举措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为政举措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为政举措
李忱为政举措李忱为政举措
杨坚为政举措杨坚为政举措
孙亮为政举措孙亮为政举措
刘邦为政举措刘邦为政举措
刘宏为政举措刘宏为政举措
赵恒为政举措赵恒为政举措
魏文侯为政举措魏文侯为政举措
菲德尔·卡斯特罗为政举措菲德尔·卡斯特罗为政举措
姬林为政举措姬林为政举措
胡安·卡洛斯一世为政举措胡安·卡洛斯一世为政举措
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为政举措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为政举措
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政举措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政举措
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为政举措乌戈·拉斐尔·查韦斯·弗里亚斯为政举措
哈罗德·威尔逊为政举措哈罗德·威尔逊为政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