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伟主要贡献

留日期间主要从事生体金属材料的表面生物活性化研究,在电化学沉积法制备生物陶瓷膜的研究方面取得成果:传统的阴极电沉积法具有过程温度低、能耗低、不产生残余应力且尤其适合于在复杂形状基体上镀覆等优点。但一般来说电沉积法制得的膜层与极基底的结合强度不超过20MPa,远低于等离子喷涂法的60MPa。这也是阴极电沉积法制备生物陶瓷薄膜技术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而如何保证在阴极基板形成适当的氧化物过渡层及如何抑制H2在阴极基板上的析出是提高金属与陶瓷膜之间结合强度之关键所在。针对以上情况,研究中提出了新的工艺。通过设计并采用新的电解液体系,一方面抑制了阴极氢气的析出;另一方面降低了阴极极化。从而可以在简单的条件下获得性能优异、结合牢固的的膜层。有关初步研究结果已在国际会议发表。据文献检索,自首次提出电积工艺 (1990年) 以来未见同类报道。2001年,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资助。1997年以来,针对钨提取冶金中钨/钼分离这一长期困扰国内外冶金工作者的难题,运用分子设计的方法,通过寻找特殊功能的先导化合物并进行类型衍化,合成了系列特效除钼试剂。钨/钼分离系数普遍在4000到20000之间。实现了低钨损条件下高度选择性除钼。这一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国内获得广泛推广应用。4年内应用面已占国内冶炼总生产能力的73%并仍在继续扩大。已采用该技术的厂家包括我国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钨冶炼厂--厦门钨业公司、我国第二大和第三大钨冶炼厂--自贡硬质合金厂和南昌硬质合金厂等。拥有授权专利2项,受理申请专利3项。科研团队以“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包括白钨矿分解新工艺、高浓度离子交换、共生钨钼分离及短流程深度除杂等整套关键技术,成功地解决了我国难冶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问题,为我国钨资源使用提供了技术支撑;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需求,为我国的冶金科学技术进步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是世界“钨”脊的攀登者。由他提出关键技术构思,开发出“选择性沉淀法从钨酸盐溶液中除钼、砷、锡、锑新工艺”,一举解决了长期困扰国内外冶金界的“钨/钼分离”技术难题。该成果目前在我国钨冶金企业推广面达96%以上,覆盖75%的生产能力。由他领军研究的“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突破了国内外长期认为白钨矿不能碱分解的理论禁锢,解决了我国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问题,确保了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生产的系列高技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承担和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和国家973项目等11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128篇,其中SCI收录33篇,EI收录55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7项。

更多相关

赵蓓主要贡献赵蓓主要贡献
伍保国主要贡献伍保国主要贡献
董霖主要贡献董霖主要贡献
郑强主要贡献郑强主要贡献
姚雷主要贡献姚雷主要贡献
于浩主要贡献于浩主要贡献
刘保成主要贡献刘保成主要贡献
戴小明主要贡献戴小明主要贡献
周泓主要贡献周泓主要贡献
黄光荣主要贡献黄光荣主要贡献
孙海鹰主要贡献孙海鹰主要贡献
宋戈主要贡献宋戈主要贡献
刘峰主要贡献刘峰主要贡献
杨志龙主要贡献杨志龙主要贡献
李迎秋主要贡献李迎秋主要贡献
黄海滨主要贡献黄海滨主要贡献
尹勇主要贡献尹勇主要贡献
高超主要贡献高超主要贡献
薛凌主要贡献薛凌主要贡献
李海泉主要贡献李海泉主要贡献
蒋凯主要贡献蒋凯主要贡献
李健和主要贡献李健和主要贡献
肖虎主要贡献肖虎主要贡献
刘明远主要贡献刘明远主要贡献
明焱主要贡献明焱主要贡献
陈亚军主要贡献陈亚军主要贡献
钟国强主要贡献钟国强主要贡献
刘勇刚主要贡献刘勇刚主要贡献
张荣主要贡献张荣主要贡献
周绍东主要贡献周绍东主要贡献
范翎主要贡献范翎主要贡献
许立华主要贡献许立华主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