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外交

外交政策

马来西亚为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奉行独立自主、中立、不结盟的外交政策。视东盟为外交政策基石,优先发展同东盟国家关系。重视发展同大国关系。系英联邦成员,与其成员国交往较多。已同131个国家建交。马在1957年9月17日加入联合国,也是环印度洋区域合作联盟、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大英国协、不结盟运动和伊斯兰会议组织的成员国,同时也是东盟的创立国之一。开展经济外交,推动南南合作,谴责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1998年主办了第六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主张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保持松散的经济论坛性质,反对其发展为地区性集团。重视东亚合作,倡导建立东亚共同体。1997年主办了首届东盟与中日韩领导人会议(10+3),2005年底主办首次东亚峰会。积极致力于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湄公河盆地经济开发合作。积极发展同伊斯兰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关系,关注伊斯兰事务。主张伊拉克战后重建应尊重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并符合伊人民意愿。在中东问题上,认为巴勒斯坦人民的斗争不是宗教对抗,而是捍卫领土主权,独立的巴勒斯坦国应得到国际社会承认。2006年多次以伊斯兰国家会议组织和不结盟运动主席国身份召集会议,并致信联合国秘书长和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寻求对伊拉克问题和中东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反对西方强权政治,反对利用“民主”、“人权”等问题干涉别国内政,主张维护联合国作为国际核心组织的地位,关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问题。2004年5月当选2005年至200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委员。2006年3月,第60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成立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取代原来的人权委员会。马于同年5月当选人权理事会成员,任期3年(2006年至2009年)。2008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马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出口下降,马政府为应对危机相继推出70亿林吉特和600亿林吉特刺激经济措施。 2009年首相纳吉布就任后,采取了多项刺激马经济和内需增长的措施。目前,马经济逐步摆脱了金融危机影响,企稳回升势头明显。2010年马公布了以“经济繁荣与社会公平”为主题的第十个五年计划,并出台了“新经济模式”,继续推进经济转型。支持国际反恐合作,强调反恐应解决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否定伊斯兰与恐怖主义的必然联系,推动宗教和文明间对话。在朝核问题上,认为拥有核武器的朝鲜将危及东北亚乃至全世界的安全,呼吁有关各方保持克制,赞赏六方会谈为解决朝核问题发挥的积极作用。

对外关系

同中国的关系习近平会见马来西亚最高元首哈利姆中马关系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商人就去马来半岛从事商业活动。1974年5月31日,马中两国建交,马成为东盟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中马建交以来,两国不断拓展和深化双边关系,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促进两国和本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双方将进一步加强在广泛领域的协调与合作,共同促进两国和本地区的和平、稳定、安全、和谐与发展。1999年,两国签署关于未来双边合作框架的联合声明。2004年,两国领导人就发展中马战略性合作达成共识。2013年,两国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两国高层互访和接触频繁。江泽民主席(1994年)、胡锦涛主席(2002年时任副主席、2009年)、习近平主席(2013年)、李鹏总理(1990年、1997年)、朱镕基总理(1999年)、吴邦国委员长(2005年)、温家宝总理(2005年、2011年)、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1995年)、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2006年、2012年)、 姜春云副委员长(2002年)、李岚清副总理(2003年)等分别访马。马前四任元首阿兹兰、贾阿法、萨拉赫丁和西拉杰丁,马首相拉扎克、马哈蒂尔、 巴达维、纳吉布等先后访华。2014年3月,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访马。5月,马首相纳吉布正式访华。6月,马下议长班迪卡访华。9月,马元首哈利姆对华国事访问。10月,国务委员杨洁篪访马。11月首相纳吉布来华出席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2月,马副首相穆希丁访华。2015年2月,习近平主席特使、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访马。同东盟的关系马是东盟重要成员,同其他东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关系密切,高层互访频繁,并注意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上相互协调立场。马是东盟内部贸易的重要一员,2005年与其他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为2462亿令吉,占其对外贸易总额25.44%(马方统计数据,下同)。重视地区安全合作。2004年7月开始与印尼、新加坡在马六甲海峡进行协同巡逻,共同打击海盗、走私和恐怖活动。马来西亚外交部举行升旗仪式纪念“东盟日”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同为穆斯林人口占多数的国家,相互关系十分密切。2005年马印尼双边贸易额291.5亿令吉,占马外贸总额的3.01%。两国在西巴丹岛和利吉丹岛主权归属问题上存在争议。2002年海牙国际法院裁定马对上述两岛拥有主权,印尼对此表示接受。2005年1月,首相巴达维在雅加达出席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期间会见苏希洛总统,并向印尼提供了救灾援助;4月,首相巴达维出席在印尼举行的2005年亚非峰会和万隆会议50周年纪念活动。2006年1月,首相巴达维在苏门答腊与印尼总统苏希洛举行年度磋商;马国家元首西拉杰丁访问印尼。3月,印尼国会议长阿贡拉克索访马。8月,印尼总统苏希洛访马。12月,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访问印尼。同新加坡的关系新加坡是马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05年马新双边贸易额1341.6亿令吉,占马外贸总额的13.86%。两国在马向新开放领空及长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峡实施填海工程、白礁岛主权归属、马新大桥、马在新铁路关卡迁移等问题上存在分歧。阿都拉·巴达维就任首相后,积极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两国关系得到改善。2005年3月,吴作栋国务资政与首相巴达维就双边关系问题再次在马举行会谈。4月,纳丹总统访马。同月,两国就新在柔佛海峡填海问题签署协议。6月,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安全会议。9月,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出席在新加坡举行的“2005年度东盟100领袖论坛”并演讲。11月,新加坡副总理兼国家安全统筹部长贾古玛访马。2006年1月,元首西拉杰丁访新。同泰国的关系2005年马泰双边贸易额516.1亿令吉,占马外贸总额的5.33%。2006年7月,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赴泰国出席马泰边境委员会会议。同英国的关系马曾是英国殖民地,后加入英联邦,并与英同为“五国联防安排”成员,双方关系密切。80年代初马收购英资企业导致两国关系趋于冷淡,后虽有所回升,但仍时有摩擦。1995年至1996年间,前首相敦马哈蒂尔医生三度访英,两国关系有了较大改善。2005年3月,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访英。9月,首相巴达维赴英国伦敦出席马全球促销巡回发展会并发表演讲。2006年7月,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访英。同日本的关系两国经贸关系密切。上世纪80年代,首相马哈蒂尔就提出向日本学习的“向东看”政策,旨在通过引进日本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加快马经济建设。2005年,双边贸易额1129亿令吉,占马外贸总额的11.67%。2005年5月,首相巴达维访日,双方同意于年底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12月,马与日本签署两国《经济伙伴关系协议》,成为继新加坡和墨西哥之后第3个与日本签署此类协议的国家。2006年5月,首相巴达维访日。6月,日本明仁天皇访马;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访日。同美国的关系美近年来一直是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主要外来投资者。2005年,马美双边贸易额1609.5亿令吉,占马外贸总额的16.63%。1999至2003年6月,美对马协议投资额累计为50.74亿美元。两国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矛盾较深,双边关系曾因“安瓦尔事件”受到一定影响。“9·11”事件后,美出于国际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视马在伊斯兰国家中的特殊作用,两国政治关系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关系2006年1月,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阿齐兹访马。2月,阿都拉首相访问澳大利亚。3月,伊朗总统内贾德访马。5月,首相巴达维访问牙买加。6月,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访马;副首相兼国防部长纳吉布访问印度。7月,东帝汶总理奥尔塔访马。8月,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访马。9月,首相巴达维赴芬兰出席第6届亚欧会议,赴古巴出席第14届不结盟运动峰会,赴美国出席第61届联大。11月,首相巴达维访问巴基斯坦。12月,首相巴达维访问委内瑞拉。

更多相关

卢森堡外交卢森堡外交
古巴外交古巴外交
波兰外交波兰外交
安道尔外交安道尔外交
拉脱维亚外交拉脱维亚外交
斯洛伐克外交斯洛伐克外交
列支敦士登外交列支敦士登外交
立陶宛外交立陶宛外交
爱尔兰外交爱尔兰外交
塞尔维亚外交塞尔维亚外交
比利时外交比利时外交
克罗地亚外交克罗地亚外交
瑞典外交瑞典外交
塞浦路斯外交塞浦路斯外交
斯洛文尼亚外交斯洛文尼亚外交
爱沙尼亚外交爱沙尼亚外交
日本外交日本外交
澳大利亚外交澳大利亚外交
印度尼西亚外交印度尼西亚外交
越南外交越南外交
泰国外交泰国外交
卡塔尔外交卡塔尔外交
巴勒斯坦外交巴勒斯坦外交
马尔代夫外交马尔代夫外交
阿富汗外交阿富汗外交
土库曼斯坦外交土库曼斯坦外交
塞舌尔外交塞舌尔外交
加蓬外交加蓬外交
纳米比亚外交纳米比亚外交
冈比亚外交冈比亚外交
巴基斯坦外交巴基斯坦外交
罗马尼亚外交罗马尼亚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