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粤语历史背景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先秦时期,岭南属百越之地,分属西瓯、骆越、南越等部落,就是今天的壮族、侗族、黎族、布依族、傣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畲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先。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约在战国前后时期,广东地区人口稀少,政治实体较为松散,广东地区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史料记载,在秦汉之前,岭南地区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当落后,与北方中原地区相比,当时岭南整体落后。秦汉之后,赵佗实施“和辑百越”政策,引入北方中原农耕技术与海洋文化,使岭南地区从落后的刀耕火种进入农耕文明时代,开启了岭南文明千年辉煌。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路,平均一路10万,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第一阶段就很快打下广东地区,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阻力。而在广西则打了六年之久,并且是以“伏尸流血数十万”的代价才能统一广西及越南地区。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秦始皇凿通灵渠,征服岭南以后,战后剩余的士兵大多数留在岭南。为了巩固对岭南的统治,朝廷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万5千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自秦朝平定岭南2200多年来,本地历史上至少发生过6次较大的移民潮。当时广东地区人口稀少,中原移民大规模迁入,推动了广东的开发,到公元2年,广东人口有37.52万人。秦汉时期,广州已成为我国南方的重要城市和外贸口岸,但广东经济和人口分布的重心仍在粤北和西江流域。人口分布的这种特征与中原移民南迁广东两条路线有关: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罗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达雷州半岛;二是经摺岭的隘口顺连江而下到达连县、阳山等粤北一带,形成汉代广东的人口分布以粤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而珠三角地区、潮汕平原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烟稀少、还没有被开发的地区,直到宋代,由于移民的大规模迁入才迅速发展起来。秦灭亡后,南海郡尉赵佗兼并桂林郡和象郡称王,建立了短暂的南越国。公元前一九六年,汉高祖刘邦遣大夫陆贾使南越。赵佗受汉高祖所赐南越王印绶,臣服汉朝,南越国遂成汉藩属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再次处于长年内战,“永嘉之乱”是引起中原人南迁入广东第一次高潮,大量中原士民迁至岭南,北方中原语言不断对本地语言冲击,来自中原一带“衣冠望族”的士民,逐渐左右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了粤语的发展。唐朝鼎盛时期,岭南地区人口进一步增加。北宋灭亡和南宋末年,两度形成士族豪门、平民百姓和抗元将士南逃,两宋时期的移民潮从规模上远远超出了两晋。这一阶段粤语仍受中原语言影响,成为一种既对应中古汉语发音又有部分独立词汇的语言。宋代的粤方言,大概已与现代的粤方言相差无几,它所用的语音和词汇,可能已经奠定了现代粤方言的基础。故唐宋时期可被视为粤语的定型时期。因此现代粤语仍能对应宋朝《广韵》的发音,但难以对应元朝或以后的古汉语发音。元朝,蒙古人迁都至位于燕云十六州内的大都(今北京地区),并以当地话作为官方语言。当时的中原语言与中古汉语和粤语的差别在此后不停变大:当时的中原语言急剧地向北京官话方向发展,北京官话的入声迅速消失(即是-p/-t/-k韵尾脱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都带有不同入声韵尾),又出现了不属于“平上去入”传统四声的轻声声调;已经定型的粤语则未元朝影响而独立发展。明朝末年,再次有中原移民迁徙岭南。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官话韵尾进一步消失(现代官话仅存-n/-ng韵尾,-m尾与-n尾合并)。又有连接i/u韵母的g/k/h声母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汉语和现代粤语均带有g/k/h声母,现代官话则被完全颚音化成j/q/x声母);18世纪到20世纪(即清初到民国初)出现一本叫《分韵撮要》的记录粤语的韵书。近代虽然有现代白话文取代旧式文言文正式书写的趋势,但粤语的实际使用没有多大限制。但建国后,国家规范官话普通话口音作为全国通用语,粤语受到普通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致在中国大陆粤语分布区的许多年轻一代不懂得一些专门名词的粤语读法。这种情况使得不少以粤语为母语的人士开始产生一种母语危机感。

更多相关更多明星大全>>>

挥戈江南历史背景挥戈江南历史背景
魂断钓鱼城历史背景魂断钓鱼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