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方向&科技成果奖励赵忠贤一直从事低温物理与超导电性研究, 特别是从1976年开始从事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赵忠贤所发表的论文包括第Ⅱ类超导体的磁通钉扎与临界电流问题;非晶态合金的超导电性。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底在 Ba-La-Cu-O 系统研究中,注意到杂质的影响,并于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1987年2?月他们小组独立地发现了液氮温度超导体,并首先向世界上公布了其化学成份Ba-Y-Cu-O,这个研究成果推动了很多国家的超导研究。1976年,起探索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了Chevrel相超导化合物临界温度的经验规律、高速淬火Ag-Ge合金在极低温度下的超导性及其结构与时效过程关系、非晶态Cu-Zr及Ni-Zr合金的超民电性与临界电流。1983年,开始研究氧化物超导体BPB系统及重费米子超导性,1986年,在Sr-La-Cu-O系统中得到超导起始转变温度为48.6°K的结果,为当时最高记录。1987年,参与发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1986年,赵忠贤得知瑞士物理学家柏诺滋和缪勒的在La-Ba-Cu-O材料中发现了35K的超导电性的可能性,他立即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开始了这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为了揭开这类超导体的谜底,他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实验室中,反复推敲实验方案。1987年初,他们又获得了起始转变温度在100K以上的超导体。1988年春,他们首先在Ti系氧化物超导体上,获得转变温度在120K的超导体。赵忠贤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该工作与他多年坚持的“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的思路产生共鸣。1987 年2月,赵忠贤及合作者独立发现液氮温区高温超导体,并在国际上首次公布其元素组成为Ba-Y-Cu-O,推动了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热潮。赵忠贤的第二个主要贡献是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长期的坚持和积累,赵忠贤在探索新的高温超导体方面逐渐地发展了一种新的思路,即存在多种合作现象的层状四方体系中,有可能实现高温超导。1990年所在集体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2年作为化学所的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日本一小组报道了LaFeAsO有26K的超导电性,赵忠贤结合他的学术思路,认识到其中可能孕育着新的突破。基于LaFeAs(O,F)压力效应研究,赵忠贤提出轻稀土元素替代和高温高压的合成方案,率先将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从26K提高到52K,显著超过了40K的麦克米兰极限。很快又合成了绝大多数50K以上的系列铁基超导体,创造了大块铁基超导体55K最高临界温度纪录。2011年,因对超导量子尺寸效应的贡献作为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3年,赵忠贤因“4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及若干基本物理性质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获得国际超导领域重要奖项Matthias奖。主要论著截至2008年8月,赵忠贤发表科技论文160余篇。1:1 Flux Flow Measurements in Irreversible Type ⅡSuperconductors; J.M.Lumley, J.E.Evetts and C.H.Chao; Jounal De Physique Letters Tom 39, Nov. 1978; 393.此内容曾在第十五届国际低温物理会议上宣读(post deadline paper)2:高速淬火Ag-Ge合金的超导电性研究; 赵忠贤, 金铎, 倪永明, 马明荣, 车广灿; 物理, 10(1981); 604。3:The Resistivity Anomaly at the Onset Temperature of the Spin-Glass-Like State in (Pd.9965Fe.0035) .95Mn.05; Z.X.Zhao, D.L.Zhang, S.Y.Lin and Z.G.Shen; Physica 107B(1981); 625.4:Anisotropic Superconducting Critical Currents for in Situ Comosites Cu-Nb; Z.X. Zhao, C.G. Cui, S.Q. Gou, D.K. Finnemore and J.D. Verhoeven; Chinese Physics 5(1985); 776.5:Sr(Ba)-La-Cu氧化物的超导电性; 赵忠贤, 陈立泉, 崔长庚, 黄玉珍; 科学通报, 3(1987); 177。6:Ba-Y-Cu氧化物液氮温区的超导电性; 赵忠贤, 陈立泉, 杨乾声, 黄玉珍, 陈庚华, 唐汝明, 刘贵荣, 崔长庚, 陈烈, 王连忠, 郭树权, 李山林, 毕建清,科学通报, 6(1987); 412。7:Superconducting Phase in Bi-Sr-Ca-Cu-O System; Z.X.Zhao, L.Q.Chen, Y.Z.Huang, Z.H.Mai; Ann. Phys. Fr. 13(1988); 339.8:120K Superconductor TlBaCaCu2Oy; Z.X.Zhao, L.Q.Chen, Z.H.Mai, Y.Z.Huang; Mod. Phys. Lett. B 2(1988); 1.9:Intrinsic Flux Pinning Force in High Tc Oxide Superconductors; Z.S.Cao, Y.Zhang and Z.X.Zhao; Mod. Phys. Lett., B4 (1990); 1227.10:Measurement of Anisotropic Thermopower in Single Crystals11:Bi2Sr2CaCu2Oy; G.H.Chen, J.H.Wang, D.N.Zheng, Y.F.Yan, S.L.Jia,Q.S.Yang and Z.X.Zhao; Mod. Phys. Lett., B3(1989); 295.12:A Study of the Single Crystals with Norminal Composition of13:Bi2Sr2CaCu2Oy by STEM and Single Crystal X-Ray Differaction; Z.X.Zhao, S.L.Jia, Y.M.Ni and J.Q.Li; Physica C 185-189(1991); 651.

人才培养

教学思想赵忠贤提出大力培养和造就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领军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是人才资源中尤为宝贵的稀缺资源。领军人才是在实践中通过完成所承担任务脱颖而出的,造就和培养领军人才必须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搭建能使他们充分发挥才干的舞台,拔苗助长只能害了他们。培养成果截至2017年,赵忠贤已经培养超过46名博士、18名硕士。

荣誉表彰

个人奖项
  
时间荣誉/表彰
2017年2016年度国际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6年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2015年B.T.Mattias奖
2014年何梁何利科技成就奖
1997年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1992年首届王丹萍科学奖
199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8年首届陈嘉庚物质科学奖
1987年第三世界世界科学院物理奖
第三世界院士
资料来源:
集体奖项
时间奖项名称
2009年“求实”基金会“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
2005年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集体奖
资料来源:

更多相关

潘明光主要成就潘明光主要成就
杨毅主要成就杨毅主要成就
卢小燕主要成就卢小燕主要成就
颜恝主要成就颜恝主要成就
刘胜军主要成就刘胜军主要成就
吴涛主要成就吴涛主要成就
王钰主要成就王钰主要成就
杜鹏飞主要成就杜鹏飞主要成就
韩博文主要成就韩博文主要成就
秦瑞明主要成就秦瑞明主要成就
李相佑主要成就李相佑主要成就
李阳主要成就李阳主要成就
陆建华主要成就陆建华主要成就
张艺飞主要成就张艺飞主要成就
丘处机,邱祖主要成就丘处机,邱祖主要成就
张翔主要成就张翔主要成就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主要成就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主要成就
朱孝安主要成就朱孝安主要成就
马丁·路德·金主要成就马丁·路德·金主要成就
金范俊主要成就金范俊主要成就
于建平主要成就于建平主要成就
海瑟·洛克莱尔主要成就海瑟·洛克莱尔主要成就
罗伯特·布朗主要成就罗伯特·布朗主要成就
尹海清主要成就尹海清主要成就
林凌主要成就林凌主要成就
李正主要成就李正主要成就
张爱玲主要成就张爱玲主要成就
肖毅峰主要成就肖毅峰主要成就
余宇主要成就余宇主要成就
戴林主要成就戴林主要成就
徐林主要成就徐林主要成就
沈浩主要成就沈浩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