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延平个人影响

总述张延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专业。1981年考入北京青年报,成为一名记者,1981年他23岁;23年后,当年那张国家投资30万元、四开四版每周一期的小报,已变成国内都市类主流大报。2008年,已经在北京青年报社长岗位上磨砺了两年的张延平,正在为打造现代传媒集团倾心探索023年,他从记者、编辑、部主任、副总编、常务副总编、总编辑一路走来,跨越了报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各界赋予的荣誉记录了他的贡献:1983年至1986年,连续两届当选北京市优秀新闻工作者;1987年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93年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报“十佳记者”;…… 张延平此外,张延平曾有多件作品获全国和北京市新闻奖项。对报业的贡献,不仅为张延平赢得了荣誉,他也被赋予了诸多社会责任;张延平现为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全国青年报刊协会副会长、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共青团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青联常委。成功范例当新世纪来临时,《中国青年》杂志在它的2001年第一期,推出了“可能影响21世纪中国的100位青年人物”,其中就有张延平。他的入选理由是:“身为全国最好的青年报纸北京青年报的总编辑,他的影响将随着他的报纸影响不断提升。”张延平在入选不久,升任北京青年报社长,他的提升再次将他的理念影响到更大范围。而在他对报业的影响中,把媒体导向与市场的成功结合,最具示范意义。“办报要讲党性原则,但其运作却要遵循市场规律。”张延平说,“两个满意”是中国新闻人必须过的关。在这一点上,他把自己的办报经验做了这样的比喻:“只有让‘主旋律’这条腿站稳了,报纸的另一条腿才能使上劲。”说起报纸的导向与市场的关系,北京青年报一位部门主任讲了这样一段经历。1994年春节刚过,报社新闻热线接到一位读者打来的电话,内容是:“我同事的儿子在清河劳改农场服刑,他从冰窟窿里救出警察的两个孩子,可警察带着获救的孩子走了,救人的犯人却死在了冰河里。”接报的记者愤怒了,“曝光!”这是年轻记者的反应。可当时做常务副总编辑的张延平在仔细看过热线电话记录后,启发记者选择最佳报道角度,他说,“一个犯人能有舍己救人的行为,这其中是否有着回归高尚的过程。如果我们能把这个过程挖掘出来,。它的意义比报道一个单纯事件会更具价值。”果然,在记者随后的追踪报道中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使大墙中的人与普通人的距离拉近了,当事的警察一家亦表现出强烈的懊悔……就是这原本并不是很大的新闻由头,在张延平的指导下,记者一点点开掘,一层层深入,以致全国20多家媒体跟进采访,媒体的正面引导,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

更多相关

沃伦·甘梅利尔·哈定个人影响沃伦·甘梅利尔·哈定个人影响
佩伦比个人影响佩伦比个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