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锋人物经历

张锋1982年出生于中国河北石家庄,1993年随父母移民美国爱荷华州得梅因市。1994年,他12岁的时候,在一堂礼拜六的分子生物学课上观看了电影《侏罗纪公园》。老师观察到他对恐龙及生物工程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兴奋和兴趣。不久以后,这位老师帮张锋在当地的人类基因治疗研究机构找到了一份志愿者的工作。从此以后,张锋每天放学以后都会到实验室来参与一些分子生物学的工作。当时,他的实验室导师经常提出的一些“疯狂的点子”,例如绿色荧光蛋白(GFP)能够吸收紫外线,因此可以用作防晒霜。而当张锋将GFP厚厚地涂在一层DNA之上时,他发现GFP真的能够防止DNA受到紫外线的损伤。这段经历加深了他在生物学方面的兴趣,而中学时代参与的一些科研项目也帮他赢得了很多科学活动的大奖,特别是在2000年的Intel Science Talent Search,张锋获得第三名。要知道这项享有盛誉的科学大赛起源于1942年,已经有8名获奖者后来荣获诺贝尔奖,其中就包括钱学森的堂侄,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钱永健教授(见图),在1968年15岁时获得Intel ScienceTalent Search奖。高中以后张锋顺利考取了哈佛化学及物理专业。他后来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专业而不是他已经有所成就的分子生物学。虽然分子生物学每天都有令人振奋的新进展,物理和化学的基本原理却是比较稳定的,他想要打好基础,让自己在今后的学术道路具有坚固的基石。在哈佛大学的本科学习期间,他受到庄小威的赏识,进入了她的实验室。2004年,张锋来到斯坦福大学申请就读研究生。他原本想要拜访诺奖得主朱棣文(StevenChu),却阴差阳错地碰到了刚刚拥有自己实验室的Karl Deisseroth。经过短暂沟通之后,Zhang对Deisseroth的课题非常感兴趣,Deisseroth也对张锋在化学和物理方面的坚实基础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尽力说服张锋加入在自己新建的实验室。他们的合作促成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光遗传技术(optogenetics),利用光学刺激和来自水藻的光敏感蛋白精密控制大脑神经元活动。这为最终理解大脑如何工作,如何产生意识和情感,又如何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生故障提供了阿拉丁神灯一般的强有力工具,也使得他们在脑科学(brainscience)的发展史上深深地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并因此荣获了2012Perl-UNCNeurosciencePrize和2014AlanT.WatermanAward。在遗传学和神经科学领域,张锋对两种革命性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他还是研究生时,他是光遗传学研究团队里的关键成员之一。这一团队开发出了利用光激活大脑神经元的技术,使科学家搞清哪些神经回路控制了哪些行为,并寻找到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产生的根源。仅仅几年之后,张锋做出了另一项让他跻身于世界顶尖生物学家的工作:如何快速、简便且有效地编辑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在内的的基因组。2016年9月21日,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其2016年引文桂冠奖(Citation Laureates)名单,预测在2016年或不久的将来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科研精英。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科学家张锋教授因其在老鼠和人类细胞中应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此殊荣。2016年6与18日,获得第二届唐奖生技医药奖。2017年8月15日,张锋获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二名获得此奖项的华人学者。2018年4月,获得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

更多相关

雷明人物经历雷明人物经历
李思博人物经历李思博人物经历
彭玉平人物经历彭玉平人物经历
郁晓鹰人物经历郁晓鹰人物经历
邓晓光人物经历邓晓光人物经历
张玉华人物经历张玉华人物经历
陈邦鋆人物经历陈邦鋆人物经历
张汶祥人物经历张汶祥人物经历
许文琦人物经历许文琦人物经历
刘跃飞人物经历刘跃飞人物经历
陈曼娜人物经历陈曼娜人物经历
贺小书人物经历贺小书人物经历
孙刚人物经历孙刚人物经历
祝士彬人物经历祝士彬人物经历
李冯人物经历李冯人物经历
刘浩人物经历刘浩人物经历
吴国雄人物经历吴国雄人物经历
黄海滨人物经历黄海滨人物经历
张春仲人物经历张春仲人物经历
苏伦人物经历苏伦人物经历
李炤燕人物经历李炤燕人物经历
董建新人物经历董建新人物经历
王大志人物经历王大志人物经历
祝军(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人物经历祝军(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人物经历
陈旭人物经历陈旭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