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开拓东吴

泰伯的高风亮节感动了荆蛮,“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于是,泰伯在中国东南长江三角洲地区(即三吴中的东吴之地)重建国家,国号依旧叫“勾吴”,并在今江苏梅里(在今无锡梅村街道)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地区带来了北方文明的种子。而泰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这位品德高尚的开拓者去世后,就葬在他东迁的最后落脚点也即他在东南重新开拓新天地的据点一一梅里平墟。至今,无锡市东三十里的鸿山(也叫东皇山、梅里山)仍有这位开拓者的墓庐,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墓用青色的大理石砌成,’高2米余,直径3米多;墓顶填以黄土,常年绿草如茵。墓碑是四方形,正面刻着“泰伯墓”三个古朴典雅的篆书大字。墓前矗立着两根高大雄伟的华表,华表上雕刻着威武勇猛的雄狮。墓前建有供祭祀用的享堂,建于公元18t8年。享堂门旁石上镂刻有齐彦槐书写的一副对联,概述、歌颂了太伯的最大功德,其文是: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广杯万古江南。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而归,聚众商议,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大家各采束麻束系腰间,以表达人们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个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至今流传,遂形成了中华民族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吴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开拓者的不朽功勋,将他在梅里的居所改为祠庙,这就是今天的“泰伯庙”,又名“至德寺”,老百姓亲切地叫它“让王庙”。今天那威严雄伟而富丽堂皇的泰伯庙是在明清古庙址的基础上翻修重建的。大殿前有明代修建的石牌坊,上书“至德名邦”四个大字,醒入耳目。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就曾有《和泰伯庙》一诗颂之:“故国城荒德来荒,年年椒尊湿中堂。迩来父子争天下,不信人间有让王。”后代骚人墨客,多有颂泰伯庙的诗文遗墨。传说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忌日,所以每逢这日,梅里一带人民纷纷前往瞻仰朝拜。农历清明节,梅里乡俗更有祭祀泰伯庙的隆重节日活动。

更多相关

潘元甲开拓东吴潘元甲开拓东吴
初晓开拓东吴初晓开拓东吴
朱正开拓东吴朱正开拓东吴
赵连生开拓东吴赵连生开拓东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