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泰伯奔吴

泰伯庙传说周太王古公亶父的小儿子季历娶了一位挚任族的好姑娘叫太任。当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十分注重胎教。后生下一个神童,取名叫昌。姬昌一生下来就聪明异常,而且天庭饱满,地阁方圆,颇有伟人气质、王者风度。《尚书·帝命验》更有神话般的记载:“季秋之月甲子,赤爵衔丹书人于酆,止于昌户。其书云:‘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不仁守之,不及其世。”因有此圣瑞,周太王古公亶父对姬昌这个孙子另眼相看,宠爱有加,有意要将周家的天下传给他。太王曾传言:“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但按当时氏族的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最小,无资格承嗣王位,这样姬昌也就没有继承周家天下的机会。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的规范,又为自己不能依心意传位而十分苦恼,终日双眉紧锁,郁郁寡欢。古公的长子泰伯和二子仲雍为了顺从父亲要立少于季历以便传位圣孙之意,结伴出亡,逃到与周族邻近的游牧狩猎民族荆蛮句吴那里。泰伯、仲雍的出逃,据传是当古公亶父病的时候,他们托辞到衡山为父亲采药而一去不复返的。这样,季历才被改立为太子。泰伯、仲雍出奔荆蛮的具体位置,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古代称“吴”之地有三处:一叫西吴,在陕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吴岳;一叫北吴,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山西平陆吴城;一叫东吴,在无锡梅里(在今无锡梅村街道)。其实,象我们先前所说,吴本是族名,后才成为地名、国名。泰伯、仲雍最初出走之地,是离周国所在岐下周原不远的荆蛮地区,也就是西吴。这里一直是古老的狩猎民族吴(虞)族居住地,泰伯、仲雍逃到这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国家,号称“句吴”。泰伯的吴政权与季历的周政权相互呼应,《诗经·皇矣》因称“帝作邦作对,自泰伯、王季。”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照顾氏族的传统,他留下临终遗嘱,要季历让位给泰伯。泰伯、仲雍回国奔丧,极尽孝义之道。这时,季历依照父亲遗命要将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辞不受。季历不依。泰伯多次避让不成,只好带着弟弟仲雍再次逃回荆蛮吴部落中。这一次,为了表示决无反顾之心,泰伯、仲雍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他们从陕西西部的西吴出发,一路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迁徙,最后一直到达长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常熟地带。泰伯、仲雍易服毁容,完全改从吴人文身断发的习俗。在以礼义文明白诩的周人看来,只有遭刑罚的人才断发文身。泰伯出逃时曾传话说:“我已到句吴,改从吴人断发文身之俗。我已成刑余之人,再无资格当宗庙社稷之主了。”悲怆之极!壮烈之极!它不知感动了多少代中国人。那位被中华民族尊为圣人的孔子读到这一段动人的历史,感动极至,拍案惊呼:“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在孔子看来,泰伯的品德已到了极高境界,人世间再也找不出什么词语来形容他的美德了。

更多相关

潘元甲泰伯奔吴潘元甲泰伯奔吴
初晓泰伯奔吴初晓泰伯奔吴
朱正泰伯奔吴朱正泰伯奔吴
赵连生泰伯奔吴赵连生泰伯奔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