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易评价

配音演员齐克建评价李易做到今天这个份儿上,没有刻苦努力,没有对事业的追求、执着与兢兢业业是不可能达到的。他能够几十年如一日那么认真、那么精心,每一个片子都努力做好,追求完美,一贯坚持着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实在不易。央视主持人崔永元评价李易给我的印象就是个特别乐观、开朗的人,一见面儿就开玩笑。我和李易是同龄人,也都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过,在从业20多年的日子里,李易以近乎苛刻的工作态度追求完美。院长鲁景超评价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鲁景超:当时我刚毕业留校当老师,在教学实践活动里,我作为译制片导演,和李易合作了30多部译制片的配音工作。在配音中,对于一字一句,他总是反复琢磨,不停思考。声音条件好的人很多,但像他这样对配音事业倾注全部感情,并如此敬业的人,实在是少。导演刘文评价2012年大年三十春节联欢晚会结束后,我们将最后的素材整合完成,每一个片段定稿后将稿子第一时间交给李易,他总能第一时间配完,活儿总是又快又好。央视主持人李修平评价我听说后特别震惊、难过,中国确实失去了一个好声音,我们失去了一个好同学。当打开电视台所有的频道,听到如此好听的声音时,我都会很自豪地跟大家说,所有好听的声音都来自我的同学李易。主持人苏扬评价李易追悼会2013年7月25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主持人苏扬撰写《悼李易,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一文,全文如下:惊闻噩耗,心绪难平。李易先生在播音业务领域,很多方面是完美的。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在人世间消散了……我与先生私交不深,惟在播音业务领域得益于先生良多,就写几句话,权作悼念吧。新中国成立后,播音员以业务涉及商业市场,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飘零香港的内地知青冯雪锐。冯雪锐之后,香港地区代表人物是张妙阳。而内地以声音从事广告配音,第一位代表人物叫做王江,是一名话剧演员。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独领风骚。王江之后独霸市场的声音,叫做李易。1986年李易从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毕业,开创一种非表演功底的广告配音模式,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大背景中极其醒目,广为客户接受,至90年代中期,红极一时。有位导演曾经对我讲过,那时候,李易先生到某个录音棚就坐下来不动了,所有的客户都来这个录音棚外排队等着,录音棚趁此成倍甚至几倍地抬高棚费。90年代后期出现了广告配音的四位代表人物:李易、姚科、孙悦斌、齐克建,内地的广告配音市场也基本成型了。再后来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个市场也一再细分:广告配音、广告专题片配音、电视栏目解说、纪录片解说、现场专题解说、大型文体活动仪式解说等等,与影视剧配音市场并驾齐驱,甚至势头超越了影视剧配音市场。这些代表人物,悠游于两大市场,叱咤风云,各有特点,交相辉映。但是,再没有谁,能够独霸市场了。播音专业讲究的是“情、声、气”结合,“以情带声、以气托声、声情并茂”,李易先生最突出的特点是气息和声音。他的吐字发声已达完美境地,不管通篇多少字,每一个字都堪称完美,加之气息雄厚,音域宽广,重音停连完全符合普通话规范,听来如饮醇酒,如沐春风。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好比杨过的玄铁重剑,越发的遒劲沉稳,高雅大气,堪称时代之音。我的业务生涯始于模仿,主要是模仿李易先生,曾经达到神似的程度。靠着模仿先生,吸引了一些客户,有了虽然微薄但是足以让我吃饱穿暖租房打车请朋友喝酒的收入,度过了漂在北京最初的艰难时光。再后来,我在这个圈子有了立足的根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的饭碗,最初是先生赏的;虽属偷师学艺,我心里已把李易先生当做师长来尊敬。先生常说的一句话是:播音业务没有诀窍,全在苦练功夫。若非要诀窍,每天认认真真读一万字吧。先生在北京生长,与普通话最接近的北京话,其实是最难纠正的方言。而先生的播音业务能到达如此境界,天分的因素不大,全在后天苦练。这种近乎“傻”的认真和投入,在北京人中并不多见。我与先生见面不多,言谈稀少,多是匆匆而过,但我心里一直在揣摩先生的境界和特点,每每会有新的收获。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实,关于先生,想说的太多,惊闻噩耗,心潮涌动,无法平复。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一个完美的声音,就此消散了。

更多相关

李丽虹评价李丽虹评价
李易评价李易评价
李木子评价李木子评价
周咏训评价周咏训评价
金伊彤评价金伊彤评价
楚宣评价楚宣评价
王卫国评价王卫国评价
高艺丹评价高艺丹评价
赵晓苏评价赵晓苏评价
苏蓬评价苏蓬评价
孙霆评价孙霆评价
郑乾龙评价郑乾龙评价
赵鲲鹏评价赵鲲鹏评价
刘超评价刘超评价
吴庆隆评价吴庆隆评价
黄自强评价黄自强评价
何国锋评价何国锋评价
石林评价石林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