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米勒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米勒十分推崇超现实主义理论及其代言人布勒东,认为超现实主义理论是帮助他认清世界、解放真正自我的灵丹妙药,是最能准确地表现他的心声的理论武器。米勒之所以对以纽约和巴黎为代表的现代西方文明社会进行谩骂、诅咒,是因为西方的文化传统和现代机械文明令他倍感压抑。他明确指出,每个人都“别指望社会、朋友、仁慈的暴君、民主政府、圣德、救世主做任何事情……每个人都认识到必须用自己的手拯救自己,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没有一种信仰会给我们提供人们死命追求的自由和正义”。他认为,政府是一切混乱的制造者,文明是一切弊端的始作俑者。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米勒用粗俗污秽的语言,对此进行猛烈攻击、坚决否定是十分自然的。而否定现实必然是为了重塑现实,重新构建一个真正的自我或超我。因此,“成为你自己!”便成为米勒文学创作的不懈追求,成为他拯救自己的唯一手段,这也是现代主义文学反复表现的一个中心主题。例如“北回归线”是天文学上的术语,但其英文“Tropic of Cancer”具有鲜明的双关语特质。“Cancer”既是天文学上的“巨蟹座”的意思,同时,作为一个普通名词,“cancer”又解释为“癌症”。癌症是不治之症,患者往往难逃一死。由此可见,“北回归线”是一条死亡之线,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处在北回归线之内。作者的用意至此已昭然若揭:现代西方文明社会是个“杨梅大疮”之躯,是癌症之躯,是无药可救之躯,唯有彻底颠覆才有可能拯救其中的芸芸众生。米勒一贯主张拥有自我,拥有自我的精神世界。他在很多作品中着力描写在现代大都市的荒漠中,自我所感受到的痛苦与孤独,描写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愤怒的发泄,这一切都是米勒真实自我的再现。米勒本人及其作品就代表着20世纪美国人的主体意识—重现自我,完善自我,突出自我。

艺术特色

污秽米勒创作的小说,无一不是素材卑琐、语言淫秽、内容恶心、画面污秽,显示出作者具有明显的嗜丑倾向,难怪思想正统的人时常斥责其为“污秽作家”,而且是“污言秽语之王”,“文学史上最淫秽的作家”。污秽,在很大程度上因此成为米勒小说的重要特征。米勒之所以采用这种风格,这与他所追求的思想倾向与世界观是密不可分的。米勒是一个思想十分丰富的作家,既受到过一批传统作家的影响,如巴尔扎克,更受到过许多反传统、反社会、具有强烈叛逆倾向的思想家和作家的影响,如卢梭、拉伯雷、尼采、布勒东等,同时汲取了多种哲学思想,如自然主义、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他尤其钟爱那些具有强烈的颠覆传统、否定文明、解构现实、张扬自我的离经叛道的思想潮流,喜欢那些绝对自然,甚至是超自然的事物,并且用绝对的真诚的笔法展示现实、揭示自我的作家和思想家们。超现实主义米勒作品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最大成就是他所创作的为数众多的超现实隐喻即超现实意象。通过这些融现实与想象于一体的超现实意象,米勒描绘了一个混乱不堪、毫无意义、支离破碎、非理性的荒诞世界。同时,米勒宣称:这个世界正在衰落、分崩离析和死亡,人类需要以死亡换来新生;真正的本质的自我就是原初的自我,就是“洋葱层层剥落之后所剩下的内核”。米勒的超现实意象最值得重视和分析的是他独特的“性意象”,这不仅因为“它遍布于他的作品,增强了他的主题,具体地说,增强了他对于生活本质和原初自我的追寻”,还因为,与米勒的其他写作特点相比,它在普通读者和批评家中间引发的误解和批判最多。同样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与米勒的各种意象特别是“性意象”相伴相生的矛盾效果,或者说因不协调而产生的美学效果。不少评论家都注意到米勒的超现实意象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效果,并认为米勒借此形成了自己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与米勒同时代的美国作家诺曼·梅勒认为,米勒的小说文风比福克纳的还宏大和狂放。他在论及米勒小说的丰富的意象时说:“我们只有回到马洛和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才能发现如此集中的意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体学知名学者布朗在谈到米勒语言的矛盾效果时称赞说,米勒将俗语和超现实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将各种极端的语言、情感和思想完美地融合了起来。美国批评家威廉·戈登也注意到米勒这种在两极之间来回摆动的写作特点,他的结论是:米勒有足够的能力将污言秽语与精神追求、肉体与心智、艺术与生活等两极事物结合起来。总之,正如亨利·米勒研究专家金斯利·韦德马指出的,米勒的作品“融轶事、狂想、漫画、哲学思考、滑稽描写于一体”。可见,由超现实意象而产生的矛盾效果也是米勒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碎片化碎片化是米勒作品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米勒支离破碎感的主要表征。它主要体现在米勒作品中的三个方面: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故事清节。米勒作品的碎片化清晰地反映在叙事结构上。首先,米勒的小说几乎都缺乏一个能够将整个文本统一、联接起来的线索或者中心,比如,连贯的故事情节、统一的结构或者中心事件。其次,米勒的叙事并没有遵循时间顺序,虽然他的创作就整体而言或者就每部主要作品而言有个大致的时间顺序。米勒在写作中随时都会停下来,长篇累牍地讨论一些哲学问题,表达自己对生活和社会的看法和批评,另外还会有大段大段的玄想。再次,作者米勒并无意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相反,他意图引导读者与之进行漫谈似的对话;或者让读者倾听他无休无止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可能迅速演变成一个个超现实场景,也可能突然中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或者不相关的事件或故事。在米勒作品的人物塑造上,碎片化也尽显无遗。正是这种碎片化赋予了他笔下的人物一种无深度感和平面感。米勒作品里的绝大多数人物会突然出现在读者的视野,也会同样突然地消失,有的甚至从此不再露面。结果是,他笔下的人物能给读者留下完整且深刻印象的不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人物无论是主要的还是次要的,都被米勒以夸张变形的漫画笔法呈现给读者。尽管米勒的作品呈现出明显的碎片化特征,但其叙事却始终有着特定的“目的”。整体看来,他的碎片化叙事构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结构。该结构将梦幻、书目列举、逸闻轶事、甚至诅咒谩骂等各种片段融为一体,从多种角度剖析生命中特定的“点”,反复探寻特定事件的含义,从而解读自我不断演变的历史。

更多相关

赵佳蓉创作特点赵佳蓉创作特点
玛格丽特·陶拉迪欧创作特点玛格丽特·陶拉迪欧创作特点
托马斯·哈代创作特点托马斯·哈代创作特点
沧月创作特点沧月创作特点
胡安·鲁尔福创作特点胡安·鲁尔福创作特点
阿尔贝·加缪创作特点阿尔贝·加缪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