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起源

《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前头载的《明显四声等韵图》的说明说:“夫等韵者、梵语悉昙。”这就是说:等韵是比照梵文多种“等”字的悉昙章 (siddham)仿造的。悉昙是印度小孩子刚识字用的拼音表,唐代和尚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说:“六岁童子学之六月方了。”(《大正藏》2125号 228页,以下引《大正藏》,只注号和页码)梵文一共有14个元音:a、╣、i、ī、 u、 ū、╱、捤、奞、拃、e、ai、o、au。此外还有两个书写的附加号:"大空点"╮(anusv╣ra),表示前头元音鼻化;“涅盘点”╪(visarga),表示前头的元音末尾上声带停止颤动。如果连这两个(用a╮、a╪作代表)也算上,就可以把元音数成16个。唐代和尚智广以下多数人认为从╱起以下4个字平常少用(第 4个根本不用),就把元音数成12个。梵文的辅音一共有 k、kh、g、gh、凛;c、ch、j、jh、?;▆、▆h、╨、╨h、╯;t、th、d、dh、n;p、ph、b、bh、m;y 、r、l、v、▂、▄、s、h33个。拿一个一个的元音来轮流跟33个辅音拼,比方ka、k╣、ki、kī…… kha……ɡ a……ɡha……凛a……;ca……cha……;▆a……▆ha……;ta……tha……;pa……pha……;ya……ra……la……va……▂a……▄a……sa……ha……。一共33×12=396个不同的音节,这就是第一章。第二章往下,第一个辅音(前)后头就有别的辅(介)音了。第二章是kya……khya……ɡya……ɡhya……凛ya……,cya……chya……。第三章是 kra……khra……ɡra……ɡhra……凛ra……;cra……chra……。轮流拼,就叫“转”(parivarta)。这个梵文字也等于“章”(见内外转),在佛经里叫“品”。从东汉起,汉人开始学佛翻经。可是绝大多数是显教经。学这个,不用懂梵文。除了《大般涅盘经·文字品》那类的零星几处接触到梵文以外,人们并不理会悉昙。到初唐,掺杂着巫术的密教大规模流入中国。译这种经,需要对译大段的咒语(真言),人们才开始学悉昙,并且斟酌用什么字对梵文某个音才妥当。日本释安然(841~?)《悉昙藏》五说:“上代翻译,梵汉不定。真言对注,梵唐粗定。”(2702号 418页)可以证明。日本1984年3月新刊《六地藏寺善本丛刊,别卷》318页有《真言宗教时义问答》正是安然的另一部作品,可以说明密教跟悉昙学的关系有多么密切。汉人学悉昙久了,就仿造出唐音表来了,这就是等韵图。现存最早的韵图是《韵镜》,是宋代流到日本清末又从日本传回来的。可是《别卷》 316页著录《韵镜字相传口授目录·指微韵镜序闻书》一册,编者引“相传口授”原文说:“悉昙末师有误其故。”可见日本和尚还认为《韵镜》就是悉昙学。比照悉昙造韵图并不完全是亦步亦趋。梵文元音14个,汉语韵有206个。字母(开头辅音)相传是36个。用206×36作一章根本办不到。只好用一韵或是几个相似的韵作一个图,用声母轮转。全书用206韵(分成若干组)轮转。几个韵概括成一个单位就叫"摄"。摄(parigraha)是佛书里表示“概括”的词,比方《因明入正理论》就说:“如是总摄诸论要义。”(1629号10页)206分为平、上、去、入4部分,得数在60上下,再概括成12或是16摄就不难了(最早的等韵图只概括成40左右个"图"。《韵镜·调韵指微》叫“四十三转”,还没有“摄”这个术语。《明显四声等韵图》直接叫“章”)。

更多相关

等起源等起源
教练起源教练起源
獒犬起源獒犬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