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芹创作特点

周克芹的书房周克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丰富的农村生活工作经历,对周克芹的创作影响很大。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创作受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农村生活环境的影响,让周克芹在小说创作题材的选择,明确了自己的定位,那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这也是沙汀老先生对周克芹的教诲。周克芹创作的小说几乎涵盖了农村问题与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从宏观角度反映农村在文革与改革浪湖中所经历的风雨与苦难的,如长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秋之惑》;又有从微观层面描写农民在具体社会环境和时代生括中精神面貌与思想行为的变化的,如《落选》《写意》《五月春正浓》《山月不知心里事》等等。其创作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问题尖锐。周克芹的作品总是与时代密切相关,书写社会变革中的农民人物与农村生活,始终跳动着强烈的时代脉搏。如《山月不知心里事》揭示的是农村改革初期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晚霞》家庭中的矛盾是农村生括中农民意识里先进与落后、改革与保守这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和冲突。而《邱家桥首户》里,矛盾是农民在解决温饱、开始迈向富裕之时,依然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这是摆在中国农村与农民乃至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周克芹敏锐地发现并紧紧抓住了这些现象,予以揭示。创作分期周克芹的小说创作历史分成早、中、晚三个创作阶段。早期从1960年到1977年,即从小说处女作《秀云和支书》到《青春一号》,这一阶段为“规范式写作阶段”,这一阶段共发表八篇短篇小说。中期从1978年到1984年,即从小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到《果园的主人》,为“渐变式写作阶段”。晚期则从1985年到1990年,从《断代》到《笔筒的故事》,这一阶段为“主体化写作阶段”。周克芹的小说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呈现出由低到高,越往后越成熟,成就越来越大的曲线上升态势。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周克芹和读者在一起
  • 周克芹和读者在一起
  • 《人物》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 周克芹
  • 周克芹和读者在一起
  • 周克芹指导电影创作
早期阶段: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周克芹的文学实践只能归属在国家意识形态关于“农村题材”一体化的规范写作之中。周克芹文集中期阶段:这一阶段在改革开放的语境中,周克芹逐渐摆脱一体化规范写作的束缚,创作发生变化。主人公或故事的主角是许茂、四姑娘这类乡村小人物普通人,不像早期作品主角大都是县乡队的各级领导干部。对乡村小人物的关注与表达,表明周克芹的文学自觉意识提升,开始疏离那种只能描写英雄人物的规范化的主流叙事模式。《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是1979年发表的,那时文学界总体上还处在“伤痕文学”的潮流中,“反思文学”作为文学创作现象刚露头角。而《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既是伤痕文学的集大成者,又是反思文学的先驱之作。《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着力探求和表达普通人的内心情感,寻求亲情、爱情和人伦之情这一类超越阶级话语的普遍情感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空间及其对人们生活的重大意义。这个主题在当时的文学范畴中还是很陌生,或者说仍然是有忌讳的。这就表现出周克芹的探索勇气。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开始,他把自我对乡村经验和问题的感受和思考、乃至某种反思和质疑,融进了他的小说创作中。晚期阶段:这是一个具有艺术个性、且主体美学精神凸显的自由创作阶段。其作品的抒情反讽风格,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叙事艺术审美境界,也提升了四川的短篇小说的艺术境界,从而弘扬了四川短篇小说由沙汀、艾芜等人开创的优秀传统。人物形象周克芹在周克芹刻画的处于时代变革中的农民形象里,主要体现在“农村能人的出现”与“乡村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两个方面。大量的农村能人的涌现。周克芹的小说中,一大批农村新人是其作品人物形象塑造的侧重点之一。这类新人主要有两类,一是普通农民,一是基层干部。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热爱农村,扎根农村,渴求用白己的双手建设新农村,改变农村落后、贫穷,愚昧的生活面貌与状况。乡村妇女意识的自我觉醒。在周克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一个方面。作家既关注农村女性的传统美德,更注重展现她们在时代面前的新变化。由于作家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熟悉的人物,因而其笔下常有许事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物活动在读者的面前。同时,周克芹将人物放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与时代变化中,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社会的兴衰荣辱联系起来,用人物的命运和心态的网络去勾勒时代社会的风貌,写出人物命运的多舛与变化。从而使人物也烙上深深的时代印痕。周克芹在修改稿子

更多相关

阿尔贝·加缪创作特点阿尔贝·加缪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