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人物评价

笔蘸二王砚池 力追晋唐风韵 ——评当代中青年书法家张旭书法艺术文/姬文海一个与古人相同的名字,穿越时空般的响亮,令人好奇之外,些许对他的生活便有了一点兴现代书法家张旭作品趣,他就是我十多年的书友—张旭先生。同样的名字,有相同的嗜好,在各自的时代,常常用书法这独特的艺术语言解读自己的人生。初见张旭,精瘦干练的高个小伙,睿智的目光里散发出过人的魅力。1971年他出生于甘肃镇原县太平镇一个农家,在他幼年时代,镇原就素称书画之乡。一次,镇原书坛泰斗邓博五老先生随其父到他家逛闲,发现他写字甚有感觉,鼓励他参加县级一个少儿书法比赛,当他怀揣荣获三等奖的奖品时,兴奋不已,一个小小的展览给了他巨大的自信和动力。从那以后,他愈加对书法的青睐,更勤于对书法的练习,字帖、毛笔便形影不离,自家的院子里一笔一划全是他奋进的轨迹。几年来,他逐渐成为村里村外的小写家了。上学期间,学校每次办黑板报非他莫属,墙报板报,抄写注意工整,装饰力求醒目,颇得师生赞誉。每年腊月,自家数里外有许多人携带红纸,登门拜访求春联。既给书写对联,又给他们管吃管喝,尽管如此,他还是乐此不疲,心里美滋滋的。他期望来年有更多的人还来找他,成为他练字的机会,从此就与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法不断地丰富着他的学习和生活,翰墨飘香伴他逐渐成长。每次学校举办书画竞赛,他的作品总获一等奖。1991年正处高三冲刺阶段,一次应征入伍的机会,是他成为城镇兵中唯一被部队特招的文书。进入部队,艰苦的训练生活枯燥而单调,但他喜爱部队生活,深感没有当兵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他更加珍惜时光,在训练之余,坚持临池,四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他坚定的人生信念,规范了他军魂般的言行举止,百折不挠的毅力。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全军书法、美术、摄影大展中。张旭先生写的一笔虎在全军荣获一等奖,并且受到兰州军区司令员傅全有和47军军长郭伯雄的高度赞赏。于是,他成为47军当时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在全师黑板报比赛当中,他办的黑板报荣获第一名,随后便从139师通信连文书调到139师政治部报道组,专门从事新闻报道和书法创作工作,他不断的用书法温暖人生,军旅生涯的艰苦砺练,更使他的书法艺术增添了些许苍劲和几分豪气。在那个时期,他的作品既有阳刚雄强之壮美又不缺阴柔飘逸之姿,追寻书法的力度美、结构美;畅游翰墨之余,他还用文字记录着一个个鲜活的英雄事迹,在《解放军》、《人民军队报》、《解放军画报》、《139师师报》上都常常可以欣赏到他的新闻稿件和书法力作。现代书法家张旭作品1995年,镇原县广播电视局刚成立有线电视台,新闻记者稀缺。由于他具有写新闻报道的特长,受到县组织部副部长、县劳动人事局副局长,县广播电视局局长的赏识,他被第二次分配到县广播电视局,成了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在新闻界工作,他的艺术生活圈不断的扩大,接触了更多的真正的书法大家,印象最深的还是他的哥哥张维先生,给予他更多的鼓励和点拨。在平日再忙的工作中,也不忘技道双修,他把工作之余自己能够支配的那点时间,大部分都许给了书法艺术,一刀刀宣纸,一瓶瓶墨汁,一根根秃笔,都随着孤灯失去。在他的人生之途,书法和新闻写作给他的人生之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人生驿站又一次起航。斗转星移,寒来暑往,20年的日日夜夜,他默默地面壁临池,孤独与笔墨相伴,宣纸与字帖随身。初学书法之时,他选择的第一个帖便是柳公权的《玄秘塔》,但因无基础,虽认真临习,久学仍无法入其堂奥、得其神髓。为此,张旭用近10年的时间先后临习了欧阳询《九成功醴泉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阴符经》、颜真卿《多宝塔》、柳公权《玄秘塔》、赵孟頫《妙严寺记》《胆巴碑》、钟绍京《灵飞经》等字帖,奠定了他的楷书基础。当别人都在追求个性,把传统鼓捣得支离破碎时,他却避开时风的影响,现代书法家张旭作品默默的追寻古人的血脉,吸收了传统书风中安静祥和的气息,逐渐对书法概念有了重新的诠释。几年下来他不固步自封,又臻新境,大量揉进时人书写特点,在他的笔墨间有种生机灵动,不扭捏造作,大方自然,一如其人。张旭的书法,五体兼修,尤工于行草,他一直沉浸于古法之中,他的学书之路乃是从艰辛的临古中走出。他临帖摹碑,广涉博取,兼收并蓄,然而,他对二王一脉书风仍是情有独钟。因为“二王”书风是中国古典书法成熟的标志 ,也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张旭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王羲之《十七帖》、《兰亭序》,王珣《伯远帖》等经典名帖临摹和研习之后,他始终坚持笔法、墨法和章法并重的艺术准则,注重点画、线条的纵横结合,墨色的丰富变化,结体的腾挪避让和情感、灵性的自然流露,他用自身沉静灵秀的内蕴力追晋唐风韵,并将书法艺术“骨肉神韵气情”融会贯通,他把对“二王法帖”的理解感悟,包括人生阅历、文学修养,都注入了自己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妍雅姿媚、飘逸洒脱、圆融质朴,奇清新流的优美的书体,是他天资与勤奋的结合,笔意墨香的行间流露一种晋代文人崇尚飘逸的审美书卷气息。二十多年的磨炼,张旭逐步找到了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但也同时感觉到这种语言的单调与局限,他又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了更为艰辛的跋涉。他选择书家,由远及近:张黑女墓志、张玄墓志、王铎、米芾《蜀素帖》、白居易《楞严经》,苏东坡《寒食诗帖》、黄道周、倪瓒、黄庭坚、文徵明、张瑞图、杨维桢、道人张雨、钟繇、张旭、虞世南、蔡襄、蔡京、倪元璐、智永、徐渭、邢侗、于右任等孙过庭《书谱》、张即之《汪氏报本庵记》、《佛遗教经》,杨凝式《韭花帖》、陆柬之《文赋》。在众多的发帖中,张旭先生沿着中国帖学的主脉,不断求索,博采众长,注重形韵兼备,深入古法堂奥而不为所囿,他的艺术语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不见了赵子昂的妩媚,保留下来的是纯厚流畅的转合起承,淡化了“二王”的柔媚的一面,婉转流美当中而又不乏古朴,形成一种典雅俊美、潇洒秀逸的书法艺术语言格调。弹指一挥间,人生已到不惑之年。40多个年头里,他收获过太多的现代书法家张旭作品幸福,也经历过不少挫折,积数十年艺途磨砺之所悟,他认为,做为一个艺术人,锲而不舍的精神固然重要,而“不为浮躁所动,不为金钱所惑,不为名利所累”的心态却更为重要。在与张旭先生的接触中,或吃酒聚会时,他擅酒豪饮,似醉非醉,让人生气后又深感可爱。或畅聊艺事时,他总以书为乐、以书养性,他追求书法中蕴有古意,认为先贤留下浩如烟海的法书经典都是后人学习和赏析的典范,他认为不图虚誉是为了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并保持一种良好的治学心态,他以平和的禅心回溯传统,以虚灵的胸襟体会自然,以纯净的心境和深厚的内蕴写出了晋人的意味,把自己的感悟发于笔端,使笔底呈露新的思想。随着他数年的坚持与探讨,加之他具备全面的人文素养,在不同学书年龄阶段,对古典书法的深邃理解和审美认知的不断变化,如今,他借助于笔墨的载体,书写自己的心灵和性情,他落笔不俗,发乳二王,线条沉稳厚重,流利而不甜腻,潇洒中见高雅,秀逸中见清气的中庸平和之美,作品格调清新淡雅,灵明洒脱,不随时风,颇具自家面目。观看他的作品,书案娟秀的札记手稿,皆为妙笔,意与神通,原生态的文字,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品他的书法犹如如品一杯清茶,清醇淡雅却韵味悠长,真气扑面。书法艺术魅力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不仅工于书法,对于现代书法家张旭作品诗词歌赋也颇有钻研,如果说书法让他的生命插上了翅膀,那么对新闻传媒事业的热爱,也自觉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自己说:“书法、写作、美术都是我的爱好,表达的方式不同,情感都是相通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如果不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理解中国书法”。没有修养的人,不可写字和作画,这句话自然成为我对书画家们的告诫。文学作为写作更高层次的创作,则更与书法艺术创作相互结合得更紧密,更相通,更“给力”。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文学帮助书法完善深刻,富有内涵;书法帮助文学作品充满厚重或灵动的美感,就在这双层面的促动下,张旭所撰写的小说、诗歌、新闻作品已发表30余万字,很富有新时代气息,耐人寻味。采写的5万余字长篇报告文学《书法情怀》发表在权威网站《中国名书画家》网,受到许多同仁的热评和转载。许多书法和文学作品收录于《寻根书法之乡镇原》、《镇原书法》、《庆阳书法》、《镇原时讯》、《潜夫山》、《陇东报》、《北斗》、《甘肃书画艺术家典库》、《中国名书画家辞典》等。张旭先生经过多年的磨练和辛勤付出,在各种县、市、国家级书法大展中,屡次现代书法家张旭作品获奖,成绩颇佳。虽已如此,但他在学习书法的艺术道路上,没有更多老师的指授,全凭自己的痴情和20多年苦心孤诣的坚持,才取得今天优异的成绩。我虽在学校教书,功于绘画,却常关注书坛画界的动态,见过很多人,也听过许多事,所以逐渐有些感受。深知书界里很容易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心浮气躁。所以我很想对他说:老哥,你还很年轻,只要认准了自己的路就不停地走下去,一如既往步伐稳健地追踵前贤就不会错。古人说得好:“不激不励,风规自远。”只有“熟”,而后方能求出有质量的“生”来,否则定将像当今浅薄的时风那样,狂怪而离谱。今后,凭籍他的禀赋和功力,相信张旭先生更会精于笔蘸二王砚池,力追晋唐风韵,呈现自我个性,小弟将遥望着你不断前行的背影为你加油给力。——2013.12.21于望山楼

更多相关

丁一人物评价丁一人物评价
李泓良人物评价李泓良人物评价
毕畅人物评价毕畅人物评价
贺树峰人物评价贺树峰人物评价
冯家妹人物评价冯家妹人物评价
王华人物评价王华人物评价
赵蕾人物评价赵蕾人物评价
张籽沐人物评价张籽沐人物评价
李梓琳人物评价李梓琳人物评价
王冠逸人物评价王冠逸人物评价
李舒桐人物评价李舒桐人物评价
李春嫒人物评价李春嫒人物评价
钟思华人物评价钟思华人物评价
苏里人物评价苏里人物评价
林农人物评价林农人物评价
姜寒人物评价姜寒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