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主要成就

时间
地点
1994年8月—1994年10月
德国Mainz大学有机化学所访问学者
1995年1月—1995年3月
德国Mainz大学有机化学所访问学者
1996年11月—1997年2月
德国Muenster大学物理研究所访问教授
1998年2月
香港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
1998年11月—12月
德国Muenster大学物理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0年8月—9月
德国Muenster大学物理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1年10月
日本关西学院大学化学系访问教授
2001年11月
荷兰Twente大学高分子材料与技术系访问教授
2001年11月—2002年1月
德国Muenster大学物理研究所访问教授
2003年9月
比利时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访问教授
2004年12月
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
2005年2月
荷兰Twente大学MESA+纳米研究中心访问教授
时间
项目名称
名称
2004年
有机、聚合物体系的层状组装与功能
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姓名
毕业时间
学位
姓名
毕业时间
学位
姓名
毕业时间
学位
王波
1996年
硕士
白世龙
2005年
硕士
刘志华
2011年
博士
薄志山
1997年
博士
陈欢
2006年
博士
蒋振华
2011年
博士
李宏斌
1998年
博士
许华平
2006年
博士
万鹏博
2011年
博士
孙轶鹏
1998年
博士
赵楠
2006年
硕士
王朝
2011年
博士
王力彦
1999年
博士
于曦
2006年
硕士
吴光鹭
2012年
博士
熊辉明
2000年
博士
石峰
2007年
博士
邢义波
2012年
硕士
张丽
2001年
博士
石味青
2007年
博士
张佳玮
2013年
博士后
孙俊奇
2001年
博士
刘传军
2007年
博士
刘一流
2013年
博士
吴涛
2001年
硕士
马宁
2007年
博士
易宇
2013年
硕士
邹钐
2001年
硕士
杨巡宇
2007年
博士
李飞
2014年
博士后
邹勃
2002年
博士
魏浩
2007年
博士后
杨辉
2014年
博士后
张文科
2002年
博士
尹守春
2008年
博士后
丁岩
2014年
博士
霍峰蔚
2002年
硕士
牛嘉
2008年
硕士
韩朋
2014年
博士
许巧兵
2002年
硕士
刘赞
2008年
硕士
刘凯
2014年
博士
付昱
2003年
博士
宋波
2009年
博士
杨柳林
2015年
博士后
王驰
2003年
硕士
蒋玉贵
2009年
博士
王广通
2015年
博士
崔树勋
2004年
博士
王亚培
2009年
博士
任慧峰
2015年
博士
仇登利
2004年
博士
陈森林
2009年
博士
谭欣欣
2015年
博士
王明锋
2004年
硕士
陈晓欣
2010年
博士后
徐江飞
2016年
博士后
张璐
2004年
硕士
张义恒
2010年
博士
徐俊
2016年
博士
董彬
2005年
博士
高见
2010年
博士
房若辰
2016年
博士
牟忠诚
2005年
博士
于莹
2010年
博士
宋桥
2017年
博士
孙晶
2005年
博士
曾光洪
2011年
博士
袁斌
2017年
博士
张宏宇
2005年
博士
刘方
2011年
博士
康岳桐
2017年
博士
时间
荣誉表彰
授予单位
1997年
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1998年
杰出青年学者奖
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
1998年
吉林省“十大杰出青年”

2001年
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2004年
973计划先进个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2004年
第八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
2005年
第三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
中国化学会
2006年
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中央组织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国科协
2007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08年
英国皇家化学会(RSC)Fellow
英国皇家化学会
2009年
中国化学会高分子科学邀请报告荣誉奖
中国化学会
2010年
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
中国化学会
2011年6月
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
2011年6月
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2013年
日本东京大学工学部Fellow
日本东京大学
2013年
香港浸会大学杰出客座教授
香港浸会大学
2016年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国际访问学者奖
香港浸会大学
2016年
吴征铠化学奖
复旦大学
2016年
美国化学会(ACS)Fellow
美国化学会
2016年10月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何梁何利基金
2017年
Peter Timms 报告奖

2022
中国化工学会会士
中国化工学会
科研综述张希 报告/演讲张希是清华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他致力于将高分子化学与超分子化学相结合,发展功能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工程学,取得了一些在中国国内外学术界有影响的成果,主要包括:提出了超两亲分子的新概念,在超分子化学与胶体界面化学之间建立了新的桥梁,并以此实现了可控的分子自组装与解组装,为制备新型功能超分子材料和器件提供了新的途径;建立了基于主体增强非共价作用的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用于水溶液中组装线型、支化和超支化的超分子聚合物;进而,建立了自分类识别驱动的超分子聚合、超分子单体的共价聚合和超分子界面聚合等几种可控超分子聚合新方法,可用于制备可降解和自修复材料,推动了超分子聚合物领域的发展;提出了超分子自由基的新概念,即以超分子方法稳定或活化的自由基,可用于制备功能超分子材料,并为超分子催化提供新的途径;制备了一系列含硒两亲性嵌段高分子,其具有灵敏的氧化、还原和射线响应等特点,提供了一类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建立和发展了基于不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界面分子组装方法,并用以制备有机薄膜材料和功能表面;基于单分子力谱技术,研究超分子体系的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为从单分子水平认识分子结构、超分子结构及组装驱动力提供了实验依据。学术论著根据2021年7月清华大学网站显示,张希已在中国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Zhang, X; Shi, F; Niu, J; et al.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from structural control to functional applicatio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08, 18(6): 621-633Zhang, X; Shi, F; Yu, X; et al.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 as matrix for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gold clusters: toward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04, 126(10): 3064-3065Gao, J; Liu, F; Liu, YL; et al.Environment-Friendly Method To Produce Graphene That Employs Vitamin C and Amino Acid. Chemistry of Materials ,2010, 22(7): 2213-2218Zhang, X; Chen, H; Zhang, HYLayer-by-layer assembly: from conventional to unconventional method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2007,(14): 1395-1405Zhang, X; Wang, CSupramolecular amphiphile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1, 40(1): 94-101Wang, Yapei; Ma, Ning; Wang, Zhiqiang; et al.Photocontrolled reversible supramolecular assemblies of an azobenzene-containing surfactant with alpha-cyclodextrin.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07, 46(16): 2823-2826Wang, Chao; Wang, Zhiqiang; Zhang, XiAmphiphilic Building Blocks for Self-Assembly: From Amphiphiles to Supra-amphiphil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2, 45(4): 608-618Wang, LY; Wang, ZQ; Zhang, X; et al.A new approach for the fabrication of an alternating multilayer film of poly(4-vinylpyridine) and poly(acrylic acid) based on hydrogen bonding. 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 ,1997, 18(6): 509-514Yang, Liulin; Tan, Xinxin; Wang, Zhiqiang; et al.Supramolecular Polymer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ctions. Chemical Reviews ,2015, 115(15): 7196-7239Ma, N; Li, Y; Xu, HP; et al.Dual Redox Responsive Assemblies Formed from Diselenide Block Copolym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010, 132(2): 442-Shi, F; Wang, ZQ; Zhang, XCombining a layer-by-layer assembling technique with electrochemical deposition of gold aggregates to mimic the legs of water striders. Advanced Materials ,2005, 17(8): 1005-Wang, Y; Xu, H; Zhang, XTuning the Amphiphilicity of Building Blocks: Controlled Self-Assembly and Disassembly for Functional Supramolecular Materials. Advanced Materials ,2009, 21(28): 2849-2864Liu, YL; Yu, Y; Gao, JA; et al.Water-Soluble Supramolecular Polymerization Driven by Multiple Host-Stabilized Charge-Transfer Interactions.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2010, 49(37): 6576-6579Zhao, N; Shi, F; Wang, ZQ; et al.Combining layer-by-layer assembly with electrodeposition of silver aggregates for fabricating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Langmuir ,2005, 21(10): 4713-4716Yu, X; Wang, ZQ; Jiang, YG; et al.Reversible pH-responsive surface: From superhydrophobicity to superhydrophilicity. Advanced Materials ,2005, 17(10): 1289-Yang, Hui; Yuan, Bin; Zhang, Xi; et al.Supramolecular Chemistry at Interfaces: Host-Guest Interactions for Fabricating Multifunctional Biointerfaces. 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 ,2014, 47(7): 2106-2115Liu, Yiliu; Wang, Zhiqiang; Zhang, XiCharacterization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s.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2012, 41(18): 5922-5932Shi, F; Niu, J; Liu, JL; et al.Towards understanding why a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is needed by water striders. Advanced Materials ,2007, 19(17): 2257-Sun, JQ; Wu, T; Sun, YP; et al.Fabrication of a covalently attached multilayer via photolysis of layer-by-layer self-assembled films containing diazo-resins. Chemical Communications,1998,(17): 1853-1854学术交流截至2016年,张希在国际性学术会议上做特邀报告和大会报告200多次。2012年6月24-29日,应邀参加在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召开的第44届世界高分子大会,并以“单分子力谱与高分子作用”为题做了一小时的大会报告。2016年8月21-25日,应美国化学会邀请中国化学会代表团参加美国化学会第252次年会,并被授予美国化学会会士证书。部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科研成果奖励指导学生截至2017年,张希一共培养博士生50多名,硕士10多名,出站博士后10多名。具体培养学生的信息如下:教育成果奖励1997年,张希获得宝钢教育基金会“优秀教师特等奖”。2005年获得清华大学第八届“良师益友”。

更多相关

邹友开主要成就邹友开主要成就
陈刚主要成就陈刚主要成就
周光召主要成就周光召主要成就
斯蒂芬·威廉·霍金主要成就斯蒂芬·威廉·霍金主要成就
刘谊主要成就刘谊主要成就
姚绮云主要成就姚绮云主要成就
李捷主要成就李捷主要成就
张晔主要成就张晔主要成就
曹凯主要成就曹凯主要成就
秦燕主要成就秦燕主要成就
赵虹主要成就赵虹主要成就
朱昱东主要成就朱昱东主要成就
刘哲雄主要成就刘哲雄主要成就
白钰主要成就白钰主要成就
吴克勤主要成就吴克勤主要成就
林风主要成就林风主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