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人物经历

为梦而生的勇士1962年,张静出生在河南省济源市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此地处于太行、王屋山下,是传说中愚公移山的地方,也是中国画鼻祖荆浩的故里,民间画风淳厚。她自幼喜爱画画,课本上,书桌上,家里的墙上,都画满了她稚嫩的涂鸦。可家人并不理解,父亲认为,女孩子学画画不能作为一技之长,而且还要买价格不菲的笔墨纸砚,家里经济并不宽裕,根本拿不出钱来支持她的爱好。1978年,高中毕业的张静进入了本村的东庄小学当起民办教师。当教师的工作优雅且受人尊敬,收入也过得去,但张静并未满足于此,只要是课外时间,她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色彩与线条中,用画笔挥洒青春的梦想。1982年,张静听说河南省师范大学要在济源招考两名美术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她不顾家人的全力反对,辞掉学校的工作,在家复习备考。那时,济源的学校还未开设美术辅导课程,她因美术理论拉分,未能入榜;第二年,准备充分的她却被告知已经过了报考年龄。张静报考美院愿望落空,渴望去专业院校深造的她倍感痛苦。不甘心自己的绘画梦想就此断送,她决心自学。为了筹措学画的资金,她曾给玻璃制品厂画保温瓶图案,每个三分钱,三个月挣了1000余元,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工资”了,但她想的并不是赚钱,而是给自己拼出一条可持续的学画之路,为此,她又到工艺美术厂画玻璃画。听说南阳有个烙画厂,从未出过远门的她,只身去南阳学烙画。学艺归来,她被家具厂聘为烙画技师。她的烙画技艺受到社会好评,在当地小有名气,熟人直接把家具拉到她家里,点名让她烙画,所有看过她画画的人都对她的画技与敬业精神赞不绝口。张静说,“我从来都没把绘画当做我的谋生技能,我只是喜爱画画,把每一次画画都当成一次学习,认真对待。可以说在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的那几年,既磨练了我的耐性,也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随着绘画技艺日益娴熟,张静成了济源市家喻户晓的知名女画家,不仅寻常百姓都以家里挂有她的画为荣,市领导也经常用她的画作赠送贵宾。但张静并不满足于这小小的成就,她开始渴望向更宽广的领域发展。1988年,为了筹措更多的绘画资金,张静干起了许多连男性都望而却步的工作,正如她所说,“我身为弱女子,很多经历却都是许多男人所难比的。”她先是借钱买了一辆出租车,成为济源市第一名女出租车司机。两年后,她又贷款买了一辆13米长的解放牌半挂大货车,开始了长途运输。跑长途运输特别辛苦,还时常遭遇车匪路霸。最惊险的一次,她凌晨三点,在潼关的山中遇到了劫匪,明晃晃的刀就抵在脖子上,还好她凭着机智与果敢化险为夷,帮自己和同行的两名司机度过了劫难。为了画画,张静无暇顾及家庭,一双儿女从小就扔给母亲和婆母照看,虽心有愧疚,仍然无怨无悔。张静还干过装修,在济源宾馆干过美工。她频繁地跳槽、换工作,并不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她心中“最高的山”就是画画,但学画画又很费钱,需要资金来支持,她的目的就是挣钱筹学费,有点钱就去学画,没钱了就重新找工作。如此反复。有人说,如果张静不搞画画,安心做好一项工作,凭她的聪颖和吃苦,早成了老板,或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但她说,“我从来都没后悔过,因为有个信念在心中支撑着我,那就是绘画,我执著追求的是艺术上的进步,而不是赚钱过平淡的生活。”张静身上有着常人无法匹及的大胆与执着,记者认为称这样一位勇敢的女士为“勇士”一点不为过。张静就是这样在追梦的道路上,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勇往直前。梅花香自苦寒来张静在绘画之路上的追求并不是简单临摹,提高技艺,她经常外出写生、采风,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济源市组织画家进山写生,她一次不拉。大家翻山越岭,露营山间,因为常常只有她一位女性,又只有一顶帐蓬,夜里宿营王屋山间,她不便和男画家们挤帐篷,就只能自己在冷风中看护篝火。餐风露宿炼就了她有一手好厨艺,她做的“炸酱面”,成了大家野外写生难得的美餐。渐渐地,大家都喜欢上了这个倔强坚强的“小妹妹”。济源是我国猕猴栖息的最北界,设有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猕猴也因此成了济源的“城市名片”之一。张静在集体写生中喜欢上了猕猴,想用自己的画笔去描绘它们,她为近距离地观察猕猴,数十次单独去自然保护区写生,沐雨梳风,踏遍深山老林,常常追随猴群,一观察就是半天,勾勒出一幅幅猕猴各种神形兼备的素描。两年多的积累,她不但创作出多种猕猴国画作品,更创作出了18米长的《太行精灵》长卷,近百只猕猴跃然纸上,神态各异,栩栩如生。1996年,她应邀参加了中国民族书画院组织的“民族书画万里行”采风团,先后到祖国的许多名山大川写生。在这期间,她接触了全国各地的许多画家,博采众长,虚心求教、细心揣摩,刻苦研读,绘画技艺日臻纯青。张静多年来走南闯北的生活阅历,形成了她画域很宽广的特色。她画花鸟虫鱼,人物山水,都挥洒自如。但张静最爱画也最擅长的还是画梅。张静爱梅,为了画好梅花,她多次到北京中山公园、苏州梅园、鄢陵梅乡等地,观察、写生。1997年,张静在担任电视教学片《少林寺十大名拳》、《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功传世秘籍(少儿篇)》的美术编辑时,与少林寺结缘,她长期在嵩山少林寺体验生活、写生、创作,结识了许多武僧朋友。她在木鱼声中聆听高僧论道,在演武场上观摩少林拳法。张静对佛教有了全新的领悟,她非常想将这种领悟付诸于画笔,展现在宣纸上。当她听说1500年前,达摩祖师在嵩山面壁时,见寒冬腊月在嵩山绝顶有雪中红梅扎根山崖,凌霜傲雪时,灵感迸发,夜不能寐。她想:中国武术博大精深,而梅花则是中国人所钟情的花卉,如果能把武术姿态和梅花神韵相结合,通过国画艺术表现出来,定能得到全世界华人的共鸣,定能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多年的积累和感悟,一朝喷发。整整七天,她把宣纸铺在走廊上,爬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一气呵成,创作出了一系列融少林武术招式于梅花傲骨的“少林铁骨红梅”。张静的少林铁骨红梅,每一幅都是少林武僧的一个武术动作,她将小洪拳、大洪拳、六合拳、七星拳、梅花拳、炮拳、罗汉拳等的一招一式及禅意都融入画梅中,用国画这种国粹形式来表现。像那一株株红梅,扎根山岩,根系裸露,咬定青山,岿然不动;她从佛教的博爱角度审视历史的沧桑与自然的变迁,去讴歌中华民族的凌霜傲雪、百折不挠的高贵品质和情操。她画的红梅,神清气爽,超凡脱俗,品质高洁;她画的红梅,铁骨铮铮,枝挺花艳,暗香沁人,春意盎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张静兼容并蓄,画域宽广,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都能画;牡丹、翠竹都成竹在胸,信手涂来,但她为什么独钟情于梅花,并在画梅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张静说:“我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坎坷崎岖,经历了无数的失意和磨难,但我没有知难而退。我最欣赏的座右铭是‘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精神、品质,是激励我、鼓舞我不懈追求的动力。”是的,张静这三十年的人生,不就是给梅花做的最好注解吗!红梅沁香品自高一个生活在边远小城的山里人、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自由职业者、一个一路打拼的弱女子,张静的成功来之不易,她成功后的道路并不是坦途,她仍在继续拼搏。1996年,禹州市政府要到香港举办“中国钧瓷香港国际研讨会”,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会徽设计。张静设计的会徽一举中标,并以她的深厚美术功底,被研讨会组委会聘请为美术设计,参与了研讨会的全程设计,设计编辑了《中国钧瓷珍品集》、《中国钧瓷》等画册。这次香港之行,不仅开阔了她的眼界,更坚定了她追求艺术的信心。1997年,张静在济源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画展,这在当时的济源,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2001年,她作为济源市代表团成员出访日本,在新座市政府、议会当场作画,受到日本友人好评,其作品被新座市政府收藏。她任《佛门泰斗——释本焕》大型文献巨著美编,参与了《中国嵩山少林寺武功传世秘籍(少儿篇)》、电视教学片《少林寺十大名拳》的编著、拍摄工作。她为《济源往事》、《济源古代诗词赏析》等书籍插图100余幅。并出版了《张静书画作品集》。张静的作品逐渐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国内外求画者日趋增多,其作品的价格也一路走高。她干脆辞去了其它与绘画无关的工作,专心从事自己最爱的绘画事业。如今的张静,在济源及周边地市是知名度很高的画家,她也经常到全国各地参加书画笔会,和同行们切磋技艺。更多的时间,她仍是潜心创作。她把家里房子的二楼整个打通,做成自己独立的画室,四壁都挂满了自己的作品。个性豪爽的她喜欢画大幅的画作,经常以地作案,趴在地上一画就是几个小时。她经常参加公益活动,下乡进厂进行讲课、进军营,访警署表演书画;她上街为群众书写春联、登上市春节联欢会的舞台,当场作画;中小学生、退休干部找她学画,她总是耐心地教。济源是革命老区,她应邀担任《济源老区》杂志美编,为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作好宣传。她来到北京担任了“中国书画评估图录年鉴社”的美术主编、“北京清源阁画院”的副院长。谈起这些,张静深情地说:“一枝红梅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我是画梅人,首先要在自己身上体现红梅馨香沁人、品质高洁的精神,用自己的画笔和才艺为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出一份力,这样才能无愧于伟大的时代。”谈到未来的发展,张静收住眼中回忆往事时的忧伤神色,一脸兴致勃勃,踌躇满志。这位一直拥有红梅凌霜傲雪般无畏勇气的女画家,正朝着自己心中的圣殿,鼓满风帆。我们祝愿她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更多相关

刘晓锋人物经历刘晓锋人物经历
张子润人物经历张子润人物经历
马志全人物经历马志全人物经历
李世娜人物经历李世娜人物经历
金振民人物经历金振民人物经历
马骥人物经历马骥人物经历
赵友人物经历赵友人物经历
陈育德人物经历陈育德人物经历
王家梁人物经历王家梁人物经历
申静人物经历申静人物经历
张芮嘉人物经历张芮嘉人物经历
中村安人物经历中村安人物经历
于果人物经历于果人物经历
牛信信人物经历牛信信人物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