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伟技术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几乎没有铝加工工业。1919年在上海成立了一家作坊式的铝制品厂,用进口铝轧制小张铝片,制造一些小型铝器皿。1932年外国人开办华铝钢精厂,才使我国的铝加工进入工业化生产行列。当时我国的铝加工设计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特别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帝国主义的狂轰滥炸,我国人民深深地体会到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现代化水平,对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的重要性。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下类同)中,由前苏联设计并供应成套设备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首批列入了主要为军工提供材料的101厂,计划生产铝及铝合金板带管棒型材和模锻件,随后又增加了铝镁粉和原子能反应堆散热器用的特殊管。经过两年的紧张准备,第一期工程于1954年开工建设,夏伟和刚毕业的一批年青人,在筹备和建设101厂的过程中,最早接触了大型铝加工企业的设计。他与大家一起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学习和建设,在土建施工、设备管道安装过程中,虚心学习苏方专家如何解决施工安装过程中出现的设计技术问题,并请专家讲课,掌握系统的设计知识。1956年101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生产出合格的铝板带和管棒型材,为国防工业提供了急需的原材料。夏伟通过参加一期工程的建设投产,初步掌握了铝加工企业工程设计知识,包括:总图布置、工艺流程、设备性能、平面配置以及为铝加工生产服务的检验、机修、水、电、风、汽等辅助生产和动力供应等,为他以后主持第二个大型铝加工企业的设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根据苏方的初步设计,夏伟组织院和厂的科技人员进行二期工程模锻件、铝镁粉等项目施工图设计,并于1960年建成投产,生产出合格产品,为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提供材料。“二五”期间,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对材料工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提供更长、更宽、规格更大的材料。为满足这些需求,中央决定再建一个品种更多、规格和规模更大的综合性大型铝镁钛材加工厂。1959年2月,我国与前苏联政府签订协议,委托苏方设计并提供成套设备。不久,苏方撕毁协议,撤走专家,中断援建,使项目进展陷入困境。在这关键时刻,中央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制设备,自行建设西南铝加工厂。经反复研究,确定这个大型铝镁钛材加工厂的建设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分两步,第一步以四套大型设备——2800毫米热轧机和冷轧机、12500吨卧式挤压机和3万吨模锻水压机——为主机,配套设计建设加工厂,生产大规格铝材,供国防军工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使用;再加上当时其他冶金建设项目需要的五套,组成我国自行研制的九大设备。中央决定由原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和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其他类同)副部级领导负责,成立联合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这项工作。夏伟受命承担了主持西南铝加工厂设计这一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他勇挑重担,知难而进,按照中央提出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保证质量、力争时间”的方针,组织全体设计人员,遵循战略上藐视困难,为国争光,坚决完成任务和战术上重视困难,按照基本建设的科学程序,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的原则,认真地开展了设计工作。拟定产品方案,确定工艺流程,选择好主要生产设备。作为设计总负责人的夏伟深深懂得配合制造厂进行设备设计是建好工厂的重要环节,为此他在接受任务后,首行抓了组织设计人员进行产品、工艺技术调研,并多次与冶金部、一机部和三机部等相关部门研究讨论,在此基础上慎重地完成了这方面的工作。当四套大型设备选定后,夏伟组织工艺设计人员于1960年10月和1961年6月两次提出设备设计任务书,并经冶金、一机两部联合召开有生产厂和设备制造厂家、有设计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参加的大型审查会认真审核。其后各设备设计制造厂根据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完成设计方案。据统计,两部组织对设备设计任务书及设计的审查会共进行过11次,主要工艺参数、设备结构都是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的。经过制造厂的精心制作,保证了设备的高质量,其中有三套设备在20世纪70年代末获得了国家优质产品奖。选择厂址,收集设计基础资料,签订协议,落实外部设计条件。夏伟组织总图、土建、水、电等专业设计人员根据工业布局的要求选择厂址,在四川、陕西、贵州等省踏勘了48个点,经过技术、经济综合比较,确定在重庆市西彭地区。他又邀请铁路、水运、给排水等专业设计单位共同在建厂地点对工业区、居住区、水源地、码头、铁路接轨点、垃圾堆放场和施工用地进行总体规划。夏伟组织设计人员会同筹建单位工作人员收集设计基础资料,与有关部门签订铁路接轨、燃料供应、供水、排污、防洪、供电和电讯等外部协作协议,向有关设计单位提出铁路专用线、厂外公路、长江取水和厂外输水管线、供电及通讯线路和天然气管路等委托设计任务书。据统计,共收集设计基础资料25项约30万字,21万个数据,签订协作协议14项,使初步设计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蹲点考察,总结同类工厂经验,调查实测,做好设计技术准备。1961年6月,夏伟组织22名设计人员到101厂进行蹲点技术考察,设计人员深入各车间收集数据,征求生产人员对改进工艺、设备、生产配置的意见。在摸清该厂设计和生产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新厂的设计要求,制定了初步的设计方案,请厂方组织审查。1964 年,又花费3个月的时间总结了该厂的设计和建设经验,以供新厂设计借鉴。初步设计开始前,针对设计方案中的一些技术难题,他组织设计人员进行了专题技术调查和实测,据统计,参加考察的达130人次,花了近6000个工作日,写出报告、材料约90万字。为使设计与生产紧密结合,夏伟带领设计人员下楼出院到101厂进行初步设计编制工作,各专业主要设计方案完成后,他将其汇总成初步设计中间方案报部审查,经批准后再正式编制了初步设计。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为西南铝加工厂的成功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初步设计审查批准后,为使设计与施工安装现场条件紧密结合,夏伟又带领设计队伍从生产现场哈尔滨移师至施工现场进行施工图设计。对大型设备基础和有关的管线设计,他派出土建、电气、管道设计人员到设备制造厂去作施工图,请设备设计单位校对数以千计的地脚螺栓、埋设件位置及尺寸,接管及接线点座标标高,避免差错。在施工图设计期间,正值重庆地区高温酷暑,为满足施工建设需要,他带领广大设计人员不顾汗流浃背、蚊虫叮咬,通宵达旦地工作。为配合建设,夏伟组织设计人员深入工地,就地解决出现的设计问题,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这项工程是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个大型铝加工厂,为确保设计质量,采用的是成熟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技术。设计吸收了101厂侧边包铝、中温压延等技术革新成果,采用了氮氯混合精炼,扁挤压筒挤压,光电仿型切边等新技术。设备的主要技术参数是根据既要力争先进,又要充分考虑国内设备制造条件的原则选定的。这类工厂的主要厂房结构,国外一般都采用钢结构,为节省钢材和投资,他组织设计人员认真研究了国内类似工程采用预制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经验,在与第六冶金建设公司共同对一些大型构件进行试验后,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对3万吨模锻水压机大型基础设计,进行了光弹和缩小比例模型试验,以验证计算结果。模压车间吊车轨顶标高由于安装模锻机张力柱的需要,参考国外类似车间,设计确定轨顶标高为28米。施工图开始前,他多次组织工艺、土建设计人员和安装工人一起研究吊装方案,寻找降低标高的可能,经研究确定将模锻水压机顶部几个柱距的天窗架抬高,把160吨桥吊小车改为两个80吨小车抬吊张力柱,使整个厂房轨顶标高由28米降为19米,大大降低了整个厂房高度,节约建设资金。西南铝加工厂的设计建设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使工期延长,但在广大建设者的努力下,工厂于1970年至1972年陆续投产,产品完全合格,为国家建设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生产实践证明,设计选用的工艺流程和设备是成熟合理的。虽然,设计中由于受到“土建设计革命”的影响,造成了一些不合理地方,但从总体看,设计质量是比较好的。该工程1981年5月获冶金部优秀设计一等奖;同年11月,在国家建委召开的全国70年代优秀设计总结表彰会议上,被授予国家优秀设计奖。在自力更生设计建设西南铝加工厂一期一步工程的十多年间,夏伟不顾家庭生活的困难,长年奔波在外,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卓有成效地主持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铝加工厂的设计。西南铝加工厂一期一步工程的建成,凝聚了夏伟的心血和智慧。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外市场的沟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投产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和西南铝加工厂在产品质量、品种、产量和生产率等方面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已经大大落后了,技术装备为50年代的水平,特别是关系到产品精度的检测和控制基本上停留在人工控制阶段;板带系统扁锭的重量只有2~3吨,比国外当时采用的10吨以上大锭小得多,生产率比国外低很多;对铝板带产品表面光洁度和精度影响很大的工艺润滑油的品种、质量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差甚远。随着军品减少民品增加,要求供应厚度公差小的薄板和特薄板,两个厂都无能为力。面对我国有色金属加工业的现状,夏伟和加工界的前辈与领导向上级反映,要求对两个厂的板带系统尽快进行技术改造,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获得批准后,洛阳院承担了两个厂板带系统技术改造的设计任务,时任院副总工程师后任总工程师的夏伟,分工主管设计并直接领导了101厂的技术改造工作。他组织设计人员深入现场查阅了大量的原始资料,通过实测摸清了设备以及基础、水、电、风、汽等设施的现状,他还发动工艺设计人员和情报人员广泛地从外文期刊上收集信息,力争做到最大限度的占有技术资料。

更多相关

邵晓黎技术成就邵晓黎技术成就
李芳淙技术成就李芳淙技术成就
多布杰技术成就多布杰技术成就
王宣予技术成就王宣予技术成就
曹红梅技术成就曹红梅技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