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霙人物评价

青春激荡、神形兼备:王霙远望举止相像,近瞧神态逼真,越看越像毛主席,他就是青年毛泽东的扮演者,中央实验话剧院一级演员王霙。1970年进入演艺圈的王霙,从舞蹈、戏曲、戏剧到影视,扮演过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各种角色,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演员。提起第一次扮演毛泽东的经历,王霙颇感是一种缘分。1989年,上海电影制片厂筹拍《开天辟地》,为了“青年毛泽东”的人选,剧组费尽周折。开拍在即,在一次翻阅推荐演员档案时,王霙的照片让导演之一胡立德眼睛一亮:“这才是我要找的人呐!”长得像与演得像还是有天壤之别的。头一回扮演毛泽东,不是忘台词,就是忘动作,感觉特别扭。正当王霙一筹莫展时,导演说:千万别以为自己不像,其实你已经很像了,尤其是你忘词的时候更像。一句提醒,使王茅塞顿开:是啊!要想演好角色,一要自信,有信心才能挥洒自如;二要忘我,忘我才能真正入戏,实现“形”与“神”的和谐。在悉心揣摩其他扮演者精妙之处的同时,王霙总是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当他发现自己在沉思,以及与镜头成45°侧角时面部轮廓最逼真,在拍摄时就尽可能地展示这两种姿态。再比如抽烟,以往银幕展现的“主席”始终把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王细心体会后认为,烟快燃尽时用拇指和食指小心捏着抽,才不会浪费太长的烟蒂,这更符合毛泽东出身农家、终生节俭的个性。这个传神的造型上了银幕,立即受到了好评。即便对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王霙也不墨守成规。他每接一部戏,都当成是一次新的挑战,都要一丝不苟地研究剧本,揣摩台词,反复演练。在他看来虽然角色没变,但每一部戏反映的年代不同,历史事件不同,编导的意图也不同,因而必须“把每一次都当成第一次”,力争每次扮演都能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更深的层面去塑造领袖的形象。为了表现伟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更准确地把握角色,他还研读了许多领袖原著、有关传记、传奇和回忆录,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拍戏过程中,他还总要挤出时间到伟人当年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去走走看看,向当地老乡打听一些毛主席的故事,积累一些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扮演领袖,苦在其中。拍《秋收起义》时,军委张震副主席前来视察剧组。见到王霙,他连连摆手说:“不像,不像,你太胖了。”这位曾是秋收起义队伍里一名“红小鬼”告诉王霙,毛主席当年的形象是:“蓬头垢面,骨瘦如柴,外加瘸腿”。为了符合角色的要求,王霙咬着牙减肥,个把月粒米未进,每天只吃极少量的水果,饿得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短短28天里,体重从168斤直线掉到了140斤,终于符合了角色的要求。由于扮演的是创业时期的青年毛泽东,王霙大部分时间是在“爬雪山”、“过草地”、钻山沟中度过的。拍《日出东方》中“朱毛会师”这段戏时已是秋末冬初。大山深处寒风浸骨,冷雨凄凄,衣着单薄褴褛的“红军战士”们冻得直哆嗦,而同样身着单衣的“主席”尽管嘴唇冻得发紫,却要昂首挺胸,谈笑自如。然而,更多的是感王霙在景宁动。1993年王霙来到井冈山拍摄《狂飚》。一天下午正巧碰上了在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某军事院校的师生们,看到“毛泽东”的身影,大家潮水般地涌了上来,从肩扛将星的院领导到学员,沿着蜿蜒的山路自觉地排起数公里的长队要求与“主席”合影留念。那一刻,王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和感动。这些成了王霙克服千辛万苦演好角色的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每扮演一次毛泽东,就会增加一分对这位历史伟人的景仰和爱戴,每塑造一次伟人的形象,自己的灵魂都会受到一次震撼和洗礼。王霙先后在《开天辟地》、《秋收起义》、《杨开慧》、《毛泽东与斯诺》、《毛泽东在一九二五》、《日出东方》等40多部影视剧中扮演中青年毛泽东,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特型演员。角色与原型永远是一对真与假的矛盾,因而演员对演艺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对于特型演员来说,尤其如此。

更多相关

姜昕言人物评价姜昕言人物评价
马可悦人物评价马可悦人物评价
柳云龙人物评价柳云龙人物评价
杨圣文人物评价杨圣文人物评价
刘帅良人物评价刘帅良人物评价
吕红旭人物评价吕红旭人物评价
徐熙阳人物评价徐熙阳人物评价
郝柏(bó)杰人物评价郝柏(bó)杰人物评价
王小毅人物评价王小毅人物评价
斌子人物评价斌子人物评价
赵启强人物评价赵启强人物评价
杨树林人物评价杨树林人物评价
姬晨牧人物评价姬晨牧人物评价
颜世魁人物评价颜世魁人物评价
黄品沅人物评价黄品沅人物评价
姬麒麟人物评价姬麒麟人物评价
约瑟夫·费因斯人物评价约瑟夫·费因斯人物评价
涂世旻人物评价涂世旻人物评价
欧阳娜娜人物评价欧阳娜娜人物评价
布莱克·莱弗利人物评价布莱克·莱弗利人物评价
黄梦莹人物评价黄梦莹人物评价
李凯馨人物评价李凯馨人物评价
谢彬彬人物评价谢彬彬人物评价
王煜人物评价王煜人物评价
刘潺人物评价刘潺人物评价
李海蜀人物评价李海蜀人物评价
王韬人物评价王韬人物评价
张勇手人物评价张勇手人物评价
宫正楠人物评价宫正楠人物评价
曾一竣人物评价曾一竣人物评价
陈昱霖人物评价陈昱霖人物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