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伟个人经历

2008年,他受邀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担任创意策划和《画卷》篇编导。沈伟是享有国际盛誉的华人艺术家,长期活跃在当代舞蹈与艺术的最前沿,他以极具开创性的跨文化和跨媒介创作而得到国际艺术界的广泛关注。《华盛顿时报》称他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沈伟舞蹈艺术」迄今受邀巡演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一百三十多个城市,成为在国际上接受度最高、沟通和融合东西方文化最深入的华人领衔的舞蹈艺术团体。「沈伟舞蹈艺术」获得过多个世界一流艺术节与艺术机构的委约,其中包括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英国爱丁堡艺术节、荷兰国家音乐大剧院、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火凤凰歌剧院、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墨尔本国际艺术节、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德国柏林国际艺术节、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美国古根海姆美术馆等;它常年在世界顶级艺术殿堂发表作品,亦是唯一一个五次受邀美国林肯中心国际艺术节、并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驻地长达五年的艺术团体。沈伟作品过去十余年,沈伟连续不断地发表重要的原创作品,由此发展了名为“自然身体发展”的独特的技术体系, 这亦是他对当代舞蹈艺术界的重要贡献。沈伟的舞蹈语言基于对人体运动的研究,同时大量融合多种媒介元素,包括舞蹈、绘画、声音、雕塑、剧场、影像等。评论界对他的关注亦集中在他对东西方美学与文化深入、创新的融合,及其舞蹈与前卫行为艺术的交集。 近年来,沈伟更将自己的艺术语汇拓展到大型多媒体装置、影像与动画、特定场域实景创作等。沈伟在视觉艺术领域亦卓有建树,他全权负责自己作品中的视觉元素,包括舞台布景、影像、灯光、服装、化妆等。他自幼修习中国水墨及西方油画,并坚持创作,曾于香港和纽约举办个展 。生平1968年,沈伟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他的父亲是当地湘剧团的导演,父亲在沈伟很小的时候就非常注意培养他的艺术天赋。9岁时,沈伟考进了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开始了为期6年的戏曲学习。正是这里的严格训练,为沈伟日后成为现代舞蹈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9年,一次偶然机会,沈伟看到加拿大现代舞团的表演,新的舞蹈语汇、对身体语言、肌体关系的新的诠释使他深受震动,他毅然考入广东现代舞团。作为中国首个现代舞蹈团,该团培养出了中国众多的现代舞蹈人才,曾到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及印度参加当地艺术节。1994年,沈伟荣获中国全国现代舞比赛编舞及舞蹈表演第一名,取得“尼可斯/路易斯舞蹈实验室”的奖学金,由此开始了他的国际舞蹈生涯。刚到纽约时,沈伟没有经济来源,住在黑人区,一边还得熟悉自己陌生的西方文化,然后尝试创作纯艺术演出。虽然他在中国时学过欧洲绘画,但在纽约的生活仍打开了他的眼界,让他可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看待艺术和整个世界。在刚到纽约的那几年,他不错过任何一场音乐会,并参观了他能找到的每一间现代艺术画廊。2007年10月5日,著名的麦克阿瑟基金会公布本年度的天才奖的24位获奖者中有沈伟的名字。这表示,沈伟从此名列“天才”编舞家之林。美国著名的林肯中心是纽约古典音乐界的中心,一直是艺术家憧憬的舞台。在以往的记录中,从来没有现代舞团能连续两年受邀在它的艺术节上亮相。而沈伟艺术舞蹈团连续在2003年和2004年,两度征服林肯中心的观众。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最后排练阶段,沈伟第三次参加了林肯中心艺术节,“这在中西艺术领域是一个新的纪录。”《华盛顿时报》称:“他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艺术家之一。”沈伟舞蹈作品2010年以来,沈伟的作品开始更加大胆地跨越传统剧场的界限。如,蒙特卡洛芭蕾舞团的委约作品《七到八然后》、美国舞蹈节委约的《限界》、麦都斯艺术奖项目《新的你》等,都结合舞蹈运用了电影和现场投影、声音装置、静物画,甚至沈伟自创剧本的剧场等元素。同时,一些根据场地专门创作的作品陆续出现,譬如2010年10月,「沈伟舞蹈艺术」前往纽约城街头,在地铁、广场、河边、街头做了一系列公共表演;2011年6月,在大都会美术馆著名的雕塑园,作品《静止的移动》让舞者与雕塑之间进行关于“过去与现在、静止与运动”的对话。2011年,沈伟为纽约公园大道军械库5500平米的大厅量身定做了作品《分与合》,演出区域铺了大面积的LED屏幕,大量应用声音、影像、现场装置、行动绘画等媒介,观众可自由出入,“零距离”观看30余位演员的表演,而这一互动行为本身也成为该作品的重要部分,该作品在美国艺术界引起热议。2012年11月,「沈伟舞蹈艺术」巡演中国国家大剧院和香港新视野艺术节,这亦是其首次回国正式为国内观众演出。2013年5月15日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中国当代艺术与设计的跨领域重量级奖项,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受到高度关注。由一汽-大众奥迪主办的第二届奥迪艺术与设计大奖落幕舞蹈艺术家沈伟“年度艺术大奖”.

沈伟,著名美籍华人编舞家、视觉艺术家和导演。
他于2000年在美国纽约创办「沈伟舞蹈艺术」并任艺术总监至今。沈伟获得过多项国际荣誉,其中包括有舞蹈界“奥斯卡”之称的“尼金斯基奖”(2004年)和美国创造性人才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2007年)等。2008年,他受邀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担任创意策划和《画卷》篇编导。

更多相关

莉·派斯个人经历莉·派斯个人经历
茂文·道格拉斯个人经历茂文·道格拉斯个人经历
安·谢丽丹个人经历安·谢丽丹个人经历
亚历克西斯·史密斯个人经历亚历克西斯·史密斯个人经历
拉尔夫·贝拉米个人经历拉尔夫·贝拉米个人经历
尤娜·默克尔个人经历尤娜·默克尔个人经历
多萝西·塞巴斯蒂安个人经历多萝西·塞巴斯蒂安个人经历
詹尼·麦卡锡个人经历詹尼·麦卡锡个人经历
马克·雅可布个人经历马克·雅可布个人经历
朱佳妮个人经历朱佳妮个人经历
林柯彤个人经历林柯彤个人经历
郑文辉个人经历郑文辉个人经历
春晓个人经历春晓个人经历
于海洋个人经历于海洋个人经历
张哲人个人经历张哲人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