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波个人观念

1、矛盾与和谐之间的辩证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和谐”成为了中国应用率极高的一个政治词汇。但我们如果以唯物辩证法来诠释“和谐”,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和谐却是和“矛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和谐的对立面便是矛盾,而绝对的和谐就是没有矛盾。可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而只有相对的事物。这就好比,世间万物皆有相对立的两面:阴阳,黑白,好坏,左右,生死,福祸等等,没有了矛盾,也就没有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所追求的和谐永远都只能是相对的和谐,也就是矛盾相对较少的和谐。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减少矛盾的过程,而回避矛盾的和谐,那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和谐!但是,一些人为了营造“和谐”,却不惜掩饰矛盾、回避矛盾,把“构建和谐社会”口号化、空洞化。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和谐”充斥着人们的视线和耳膜,仿佛事情只要挂上和谐这个头衔,矛盾便不复存在了。这不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又是什么呢?2、中国文化的“媚好情结”中国有着许多文化的怪象: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实话;喜欢用庸才而不喜欢用人才;善于制造欢愉却难以承受苦难;好排场讲面子,不惜为了面子损伤里子;喜欢追求极致的享受却不知道乐极则生悲……把这些怪象归纳为一,便折射出中国文化最大的劣根性——“媚好情结”。“媚好情结”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谄媚和讨好,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当成一种即成的现实;对于事物只注重好的一面,却忽视其坏的一面,不能深刻分析事物好与坏的辩证转换关系;对于事物好的一面的祈求和颂扬到了近乎谄媚的地步。“媚好情结”的形成、以及儒家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都与中央集权统治和中国适用于农耕的自然环境相关,是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必然。“媚好情结”在形成初期也只表现在安于现状、容易满足。而其与儒家的等级意识结合之后,又产生如:虚伪面子观、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等等诸多新的内容。可以说,中国文化的总病根,皆在这两者之上!

更多相关

何佩儿个人观念何佩儿个人观念
潘朴个人观念潘朴个人观念
井上厦个人观念井上厦个人观念
伊丽莎白·里瑟个人观念伊丽莎白·里瑟个人观念
大卫·林赛-阿贝尔个人观念大卫·林赛-阿贝尔个人观念
卢梵溪个人观念卢梵溪个人观念
村田武雄个人观念村田武雄个人观念
伊藤千寻个人观念伊藤千寻个人观念
雅各·诺勒个人观念雅各·诺勒个人观念
多米尼克·拉冯纳特个人观念多米尼克·拉冯纳特个人观念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个人观念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个人观念
努里·比格·锡兰个人观念努里·比格·锡兰个人观念
安德烈·法布里齐奥个人观念安德烈·法布里齐奥个人观念
杰里米·帕斯莫尔个人观念杰里米·帕斯莫尔个人观念
罗艳个人观念罗艳个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