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兴安作品评论

中篇小说《狗皮膏药》【原载《长城》1996年第6期,《中篇小说选刊》1997年第2期转载,天山电影制片厂1998年4月改编摄制为同名电影,获河北省第七届文艺振兴奖】●中篇小说《狗皮膏药》在中医世家兄弟之间围绕着祖传秘方的探寻、争夺、独占与弘扬中,凝结于医术医德上的矛盾冲突波澜迭起,惊心动魄,而渗透在人物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积淀,使得这个题材的独特价值获得了充分发挥,令读者有重新穿越历史之感(陈映实);●此小说的可贵之处,是他把特定的人物——主要是一对亲兄弟——借助于历史,揭示了亲兄弟之间因钱财而引发的激烈竞争的残酷现实,同时,文中对传统医学以及“祖传秘方”狗皮膏药的详尽描述,是以往小说没有的(梁金海);●《狗皮膏药》从人物的人格精神的视角试图解答命运悲剧之迷,这种将人与历史与环境综合起来加以审视的思维方法和构思方法,又很自然地带给小说以涵盖力和透视力(张东焱)。(摘自《文艺报》、《文论报》、《当代小说》、《大时代》)短篇小说《景物与一些人》【原载《青春》1999年第5期,《小说月报》1999年第7期转载,《作品与争鸣》1999年第8期转载,获省作协“优秀作品”奖】●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虽然全文只有七千字左右,其中包含的思想和精神的内涵却是历年来小说创作中不多见的。小说在戏剧场景式的三个片段中,写了一对农村青年男女的故事,描摹了社会飞速发展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冲击,尤其巧妙地将叙述中心放在与城市毗邻的郊区,可以更典型地集中表现了社会急剧变革的人的精神世界(屹立);●这些景物这些人,有着凝重的题旨,ABC三个大的段落,是自然与人的“异化”过程,是文化的社会历史性变动,作者不是局外人,不是审视者,以其通达的态度带领我们小心翼翼地漫游,在奢华、普通、世俗中领略我们大家的生存情境,让我们在欲望与信念的错位声中看一看这世界是什么模样,瞧一瞧什么叫面目全非(刘向东)。(摘自《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皆大欢喜》【原载《长城》2002年2期,《中篇小说选刊》2002年第2期、《作品与争鸣》2002年第8期转载,2003年被中国文联出版社《当代中国写实小说大系(第二辑)》、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争鸣小说精选》、湖南文艺出版社《中国新写实小说丛书》收录】●如果说,胡大山编造假新闻属于个人行为和职业道德问题的话,而赤贫县从县委书记、宣传部长到乡党委书记和村支书的“借假造假”,显然已经变成了“政府行为”,对于胡大山编造的这条假新闻,赤贫县的某些主要领导,不但没有向上级领导说明真相,反而变本加厉地把“文字的虚假”变成了“事实上的虚假”——赤贫县成了全省“科技兴农”的“典型”。而这个假典型之所以能够轻易地骗取上级和人们的信任,它的虚假性之所以难以被揭穿,就因为他们的“造假”是一种“政府行为”。利用手中的权力和人们对政府的信任而“造假”,这就与一般意义上的“制假”、“售假”有了质的区别,这实际上是一种政治上的腐败现象——权力的腐败(封秋昌);●小说选材的新的角度,开掘有新的深度。作家不是去选别人常选的“跑官、买官、卖官”现象来描写,而是独具慧眼、别出心裁地选别人未及选的“骗官”事件加以浓墨重彩地表现。作家妙笔生花,用朴实、生动、幽默、犀利的语言,刻画主人公的荒诞形象(陈映实)。(摘自《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阖岚镇沿革》【原载《钟山》2003年第4期,《中篇小说选刊》2003年第2期转载,《作品与争鸣》2003年第9期转载,收入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004年度《中国争鸣小说精选》,获《中篇小说选刊》2003-2004年度优秀中篇小说奖并结集出版。】在我看来,《阖岚镇》成功或许就在于:作品在近90年的漫长历史跨度里,在田氏家族从穷汉到庄主、从伙计到老板的角色转换中,用朴实而生动的笔墨,真实可信地塑造了田氏庄园庄主田家辉的艺术形象。并在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过程中,摆脱了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纲的创作模式,回避了《创业史》、《艳阳天》的写作套路,从而拓展了一条尊崇生活本色的创作思路,弥补了历史与现实的某些缺憾。于是,透过田家辉的创业史、发家史,阖岚镇的致富史、变迁史,我们终于看到了另一种人生道路,另一种历史真相,另一种关于现实的解读方式。原来,勤劳可以致富。原来,点子可以发家。原来,作为一个成功的庄主与老板,田家辉不仅懂得勤劳致富、点子发家的道理,而且颇精于政治谋略、筹划大局和对公共事业的热情关注(徐兆淮)。长篇小说《县长门》【原载《当代·长篇小说选刊》2010年第5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版:描写官场的小说,许多是平常的陈旧的写法。但《县长门》却再现官员做人做事的艰难,因此超越了一般的“官场小说”。该作一方面表现了官员们对事业的忠诚,一方面又衬托出了生存的困顿,无疑是创作的突破,体现了较高的审美价值。因为作者的写作依据,不是从官场表层捕捉到的社会新闻信息,而是挖掘了官员们深层次的人生体验(李存葆)。长篇小说《庄园秘史》【新华出版社2013年1月版是一部非常有特色的作品,有独特的视角,它的人物也是独特的。第一,这部作品在一系列宅院文化创作中间是有独特价值的,《牟氏庄园》、《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等的面世,一时间宅院、地主庄园成为电视剧和小说的热点,宅院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体和生活冲突的集结地,抓住了它就抓住了根本。但宅院文学渐渐形成一个模式,都关在后院,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争权夺利,跟宫闱文化、后宫文化是相通的。贾兴安走的不是这个路子,他只写了庄园修建,并没有把这个庄园象征化地、虚拟化地作为一个争宠斗狠的场所。作者的着力点是写一个农民化身地主的创业史、发家史,也可以说是精神的历史。这一点上在宅院作品中是独具特色的。第二,这部作品写的是一个中国农民精神的历史,奋斗的历史,写了田家辉这样一个人怎样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勇敢,在蝎子沟的兴盛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作品不完全是传奇,传奇的东西是从桥上掉进洞里,洞里有宝藏,成为他的资金来源。真正的东西还是写这个人如何发家,而且不只是自己一人发家,而是惠及整个乡民。他有公心,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农民形象的认识。现代以来受启蒙或阶级斗争观念的影响,农民形象走向伟大的或猥琐的两个极端。历史不是绝对化的一分为二的东西,有没有被遮蔽的东西,合二为一的和我们没看到。贾兴安写的田家辉,他身上具备一种很强烈的改变命运、改变现状、不服输、不安分的东西,这种东西贾兴安发掘出来,我觉得也是一种发现,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农民的精神历程、心理历程是有帮助的。虽然现在乡土世界在解体,甚至在有些地方已经找不到乡土的影子了,但乡土世界是不可能被消灭的,就因为它是我们中国人的血肉根性,就因为是我们的基因。即使进入完全智能化的时代,乡土之魂也不会消失,在这个意义上乡土创作是不会消失的,对中国农民精神的挖掘也永远不会终结。(雷达)

更多相关

杨十夜作品评论杨十夜作品评论
张牧野作品评论张牧野作品评论
蔡昇晏作品评论蔡昇晏作品评论
萧传勲作品评论萧传勲作品评论
李延亮作品评论李延亮作品评论
闫立飞作品评论闫立飞作品评论
余欢欢作品评论余欢欢作品评论
张灵儿作品评论张灵儿作品评论
陈奕雯作品评论陈奕雯作品评论
姜玉玲作品评论姜玉玲作品评论
马可·贝克作品评论马可·贝克作品评论
林美如作品评论林美如作品评论
任莹露作品评论任莹露作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