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志刚学术成就

行为生态学主要从事动物行为生态与保护生物学研究,提出了动物行为层次结构的概念与PAE编码分类系统、行为的表现空间和行为的刚性与弹性等概念,研究了野生动物对人类社会的行为适应,研究了超级都市中流浪猫的生存对策以及自然保护区大型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冲突;研究了动物的繁殖求偶行为的模式与变异、动物内分泌与行为的调节、圈养动物的行为变异、多样性与适应性以及麋鹿的交配行为、配偶制度与种群遗传多样性管理。研究了与野生动物的适合度,研究了马鹿、白唇鹿、普氏原羚等栖息地选择、生境连接度与生境廊道。1992年,和Hudson教授共同提出利用单剂外源性指示剂测定美洲马鹿自由采食量的方法,文章发表后被多次引用。1993年,和Hudson教授共同提出了界定草地斑块的方法,并提出草食动物以采食瞬时速率作为在草地优化摄食信号的假说,并在美洲马鹿的采食试验中验证了该假说,结果在Evolutionary Ecology发表。指导研究生研究了气味信号对圈养状态下朝鲜豹行为多样性的影响,研究了朝鲜豹气味信号对圈养环境丰富化的作用促进了圈养金钱豹的福利;研究了麋鹿的同性聚群现象,以及麋鹿的吼叫信号在其成功交配繁殖中的作用,发现圈养千年后的麋鹿对其历史生境中的捕食者—虎仍有记忆;研究了金丝猴家族中雌性的序位、动情交配序位以及性关系对维系家族关系的作用以及普氏原羚的繁殖场气味标记和吼叫信号的通讯意义。验证了果子狸交配栓储精、滞精和贞节假说,还研究了雄性螽斯的营养水平与繁殖投资的关系、影响大熊猫发情和成功繁殖的空间因素、大熊猫采食生境的边际效应、空间与圈养东北虎的行为多样性、不同性别野生梅花鹿利用舔盐点的差异、普氏原羚的聚群模式与社会分离、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唇鹿对夏季生境的选择、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食性的季节性变化、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蒙古野驴和鹅喉羚的行为、种群与栖息地、阿尔泰山南部科克森山和卡拉麦里山盘羊冬季卧息地选择、蒙新河狸夏季夜间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可可西里地区藏棕熊暖季食性及采食行为模式、麋鹿昼间活动时间分配以及麋鹿、果子狸、金丝猴等动物繁殖行为的内分泌基础。他领导的研究组研究了以普氏原羚、藏原羚、狼、雪豹、棕熊、狗獾、鼠兔、沙蜥为代表的高原动物类群以及高原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保护生物学与马克平、韩兴国教授共同主编了中国第一部《保护生物学》,并主编了《动物行为原理与物种保护方法》,提出了濒危物种保护的行为学原理与方法,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保护生物学原理》分析了保护生物学现状、挑战和对策,指出由于伦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的渗透,保护生物学已经发展为保护科学(Conservation Science)。领导的研究组发现人类活动对种群遗传结构已经产生了比高山大湖更大的隔离效应,研究了中国鸟兽物种多样性结构、格局及其空间变异、验证了关于动物纬度分布幅的Rapoport’s Rule和中域效应。探索了中国阔叶林带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与栖息地评价、家庭的能耗模式、人兽冲突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估算了青藏高原农村家庭CO2排放量,结合高原生态系统保护和节能减排探寻了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可再生能源的途径。模拟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濒危动物栖息地的效应,发现了中国现生麋鹿种群增长的密度制约问题,参加了麋鹿野放,恢复麋鹿野生种群的工作。研究了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与行为因子对藏羚和藏原羚种群遗传结构与种群历史的影响,比较研究了其系统地理学和种群动态历史,发现由于雌性藏羚羊的产羔迁徙,藏羚羊的种群遗传结构没有发生分化而同域分布的藏原羚发生了遗传结构的分化。还研究了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原因,发现青藏高原腹地人类活动已经影响了藏羚分布,藏羚被迫迁入水热条件、植被较差的可可西里地区。提出了濒危物种人类协助生存策略(HASS)。提出区分生态濒危物种与进化濒危物种、区分生活史对策、引入"经济灭绝"概念的濒危物种等级标准。研究了中国动物园动物种类与种群大小,探讨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面积上限问题,提出生物遗传资源的元所有权、衍生所有权与修饰权概念。探讨了中国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的动态和理论、不同生物类群物种多样性协同变化的格局和原因、环境气候变化与动物区系的响应。研究填补了中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的知识空白,为国家启动普氏原羚保护工程提供了科学基础。主持制定了中国野生动物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标准评价确定了西南喀斯特地区重要野生动物濒危等级名录,并评定了中国陆栖脊椎动物物种濒危等级。探讨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物种的非致危性判断方法,发现20世纪末,中国从蛇类资源消费国转变进口国,进入21世纪以来,CITES公约与中国法规控制了蛇类国际贸易,发现中国国际贸易的鸟类主要是人工繁殖的鹦鹉类。在SARS 流行期间,参与了SARS病源的溯源工作。并为国家修改制定野生动物保护护法、畜牧法、自然保护区法和动物传染病防治法提供了科学咨询意见。从1995年起,先后完成了重庆“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桃红岭梅花鹿自然保护区、老县城自然保护区、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考察,并为建立西藏羌塘、西藏芒康滇金丝猴、青海可可西里、青海湖、青海三江源、西天山、广西北仑河口等自然保护区进行了科学考察。

更多相关

王安宇学术成就王安宇学术成就
陈耀学术成就陈耀学术成就
王向红学术成就王向红学术成就
苏德斯琴学术成就苏德斯琴学术成就
谢正辉学术成就谢正辉学术成就
吴国忠学术成就吴国忠学术成就
宋建军学术成就宋建军学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