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姆·奥布莱恩主要作品

如果我死在战区If I Die in a Combat Zone, Box Me Up and Ship Me Home (1973)北极光Northern Lights (1975)追寻卡西艾托Going After Cacciato (1978)原子时代The Nuclear Age (1985)士兵的重负The Things They Carried (1990)林中湖In the Lake of the Woods (1994)Tomcat in Love (1998)七月七月July, July (2002)Where Have You Gone Charming Billy?《士兵的重负》《士兵的重负》目录:士兵的重负爱情旋转雷尼河畔成为敌人成为朋友怎样去讲一个真实的战争故事牙医茶蓬河的恋人连裤袜教堂我打死的人伏击风格话说勇敢作者手记在河滩上好的形式重访故地幽灵士兵夜生活死者的生命译后记《追寻卡西艾托》1968年夏,他大学毕业后即应征入伍,到越南服役一年。回国后,到哈佛攻读博士学位,其间,他把自己的越战经历写成自传《如果我死在战区》(If I Die in A Combat Zone,1973)。此后,他放弃学位,专心写作。其中,《追寻卡西艾托》(Going After Cacciato,1978)、《他们携带之物》(The Things They Carried, 1990)和《林中湖》(In The Lake of theWoods,1994)都是反映越战的优秀小说。他的作品语言优美舒缓,极具抒情性和哲学意味。他很少直接描写血淋淋的战斗场面,更注重士兵的内心世界,揭示士兵对战争的矛盾态度、战争中人性的迷茫和士兵对勇气的思考。其作品涉及了存在的意义、想象、真理、记忆、勇气、死亡、爱情、道德、现实的演变、不可知的神秘等广泛的主题。奥布莱恩的作品超越了通常意义上的血腥与残酷,在平静与沉思中展现战争的本质,既凸显战争的非人性,语言又不失自制,更深入地探讨了战争的性质,当推越战文学中的上乘佳作。《追寻卡西艾托》发表后,好评如潮,翌年获美国图书奖。众多评论家认为这是反映越南战争最优秀的作品。《追寻卡西艾托》(Going After Cacciato) 《追寻卡西艾托》讲述了美国士兵1968年在越作战的故事。士兵卡西艾托因厌倦战争而临阵脱逃,中尉率领全班人员前去追赶。事后的一天夜里,士兵保罗·伯林在靠南中国海的一个观察哨里站岗值班。在站岗的6个小时期间,他一边回忆自己到越南以来的战争经历,一边在想象中继续追寻卡西艾托,并跟着他穿越欧亚大陆,一直来到巴黎。《追寻卡西艾托》实际是对保罗·伯林的记忆与想象的叙述。他回忆近六个月来纠缠不清的战争经历:连续两个月的行军,在敌人实施心理战期间举行的班际篮球赛;对越南村庄的包围、搜查和焚烧;挺进山区(美菜MyLai)的所作所为,轰炸、扫荡、大屠杀,满目焦土、尸首枕藉、没了草木、飞鸟。巨大的弹坑灌满雨水形成臭气熏天的湖国,卡奇亚托垂钩钓鱼,弹坑不会有鱼,他仍想钓出鲈鱼、大眼鲥鱼、大头鱼;神秘莫测、穿越深山岩石、连成系统网络的地道;排里的严重伤亡,尤其西德尼·马丁(SidneyMartin)中尉被谋害死在地道里;10月底,卡奇亚托离开战场,要步行到巴黎,那儿正举行和谈会议。记起参战第一天,6月11日,他想出计算步数等方法来排解自己见到一名士兵给吓死后的恐慌;如何跟当时爱笑,爱嚼口香糖,爱吹口哨,脸圆圆,说话还是童声,才17岁的卡奇亚托成了好朋友。记起在9月从上等兵晋升为四级专业人员,如何回答营部一名少校评审军官提出的疑难问题。也记起给父亲写信,告知行军中有长达一个月的非常平静时期,越共的冷枪冷炮突然停止了,只是蚂蟥和虫子多到上万种,记起思家心切,在8月中旬行军后休整一周的周末曾给家里挂长途电话,想向父母表达作为人子的爱,想问问邻居斯通(Stone)老太太是否仍坚持冬天户外扫雪、秋天扫落叶、夏天扫雨水。记起排里的热门话题是战后生活,“士兵都是爱作梦的人”。他还记起参战前上学读书,交女友,打棒球,跟父亲露营、划独木舟、建造房子的安宁生活,以及应征入伍后,父亲在临别前夜的百般叮咛。他渴望和平的生活,幻想一路追寻卡奇亚托到巴黎,历时6个月,行程8600英里,不用护照,不用带钱,穿着军装,带着武器,他们三班士兵和科森(Corson)中尉越过越南边界,行军穿越老挝、缅甸、印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希腊、南斯拉夫、奥地利、德国等国家和地区,历尽千辛万苦,不时得到卡奇亚托的关照,终于抵达正在举行和谈会议的巴黎。在老挝,他们邂逅一位逃难的越南姑娘,名叫莎琼翁云(Sarkin AungWan),保罗·伯林跟她一见钟情;他们拾到卡奇亚托丢下的地图,上写有“当心路上有洞”的警告;他们全掉到洞里,见到第一个活着的敌人,一名越南少校,名叫黎旺学(Li VanHgoc)。在缅甸曼德勒,看到卡奇亚托身披袈裟、参加和尚晚间祈愿大法会;在开往印度的火车上,他们粗暴搜查乘客,遭到谴责,但拾到卡奇亚托的开小差袋子。12月在印度新德里,科森中尉与旅店老板娘堕入情网;在报上看到卡奇亚托坐在火车头上的照片。在阿富汗,一位阿富汗市长给科森中尉看相。1969年1月在伊朗德黑兰,看到一名开小差的年青军人给斩首;班卫生员多克(DOC)跟伊朗安全部一位名叫费伊·雷朗(FahyiRhallon)上尉争论战争性质、战争目的与军纪等问题;他们被捕入狱,罪名是从事间谋活动,没护照,非法穿越主权国家,非法携带武器,图谋策动革命和恐怖主义活动;他们被迫承认是逃兵,在面临处斩的关头,卡奇亚托奇迹般地救了他们,给保罗·伯林一支步枪,让他们坐上备好的汽车,摆脱上有飞机,下有坦克的围追堵截,离开伊朗,穿过土耳其。3月乘船抵达希腊。在南斯拉夫,遇上一个反战的加州大学女学生。4月在巴黎,保罗·伯林租了一套房子,准备与越南姑娘莎琼翁云住下来;在电视上看到反战学生与防暴警察冲突;在报纸上看到尼克松担任总统,美国国防部长下令飞往北越执行任务的B52轰炸机次数从每月1800次减到1600次,以提高巴黎和谈的对话级别;他们又被怀疑是逃兵;保罗·伯林与越南姑娘莎琼翁云在豪华的宾馆会议厅举行实现梦想和履行职责的巴黎和谈;看到卡奇亚托在街上买东西,并找到他的住所;他们前往去捉他归案,保罗·伯林感觉住所没有,自己浑身哆嗦,尿湿裤子,竟然又回到越南老挝边境。在创作方法上,作品最具特色的是对时间的奇妙安排。小说的结构有三个层面:一是关于战争的回忆;二是追寻卡西艾托;三是观察哨。小说共46章,其中有10章题为“观察哨”,篇幅不长,描述伯林在观察哨站岗的情况。另有16章主要是伯林对战争的回忆,有19章是他在想象中追赶卡西艾托。小说最后1章的前半部分是想象,中间部分是从想象中回到观察哨里的现实,最后是回忆在越南战场上追赶逃兵卡西艾托的情形。在想象章节中也夹杂有伯林对战争的回忆。第33章和36章在想象中还回闪到观察哨的现在时刻。一般认为,伯林关于战争残酷的回忆构成了小说的“过去”部分,观察哨是伯林短暂的“现在”时刻,而伯林在想象中追捕卡西艾托则属于小说的“将来”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交融,尤其是在小说前半部分,读者很难分清什么时候是现在,什么时候是过去,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在一次访谈中,奥布莱恩指出,他有意识地混淆了真实与想象的界限,“把幻象当作绝对的真实来处理,这样读者会认为所有这一切都真地发生过”。(Schroede,1984: 138)过去、现实与幻想中的未来交织在一起,编织了一个时间的迷宫,让无数读者困惑不已。小说时间上的混乱其实是叙述者伯林思绪混乱的写照。小说的“叙述技巧和结构模式展现了战争对士兵意识产生的两个令人不安的影响:打破了前后连贯的时间观,模糊了现实与梦想之间的界限”。(Couser, 1991:165)战争让士兵的思绪变得混乱,这种混乱直接反映在伯林的回忆中。一方面,战争的残酷给刚到战场不到半年的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另一方面,他不愿回想那些血淋淋的事实——“为了情感的生存,他必须学会遗忘”(Mc-Williams, 1991:191)。这是另一场战斗:意识与潜意识的战斗。意识不断在压制一些记忆;但在潜意识里,这些记忆却又顽强地浮现,左右着他的思想,使这些事件在他的脑海里变得纷乱如麻。同时,我们还注意到,在所有这些章节中,时序最为混乱的是回忆战争的章节,读者必须自己对时间进行重构。伯林在想象中追寻卡西艾托的部分则相对井然,按照追寻的地点变化和时间发展,可以捋出一条基本清晰的线路。过去的混乱与“将来”的清晰形成了对比。

更多相关

许萌希主要作品许萌希主要作品
蔡凡熙主要作品蔡凡熙主要作品
陈慕义主要作品陈慕义主要作品
魏汉鼎主要作品魏汉鼎主要作品
李亚萍主要作品李亚萍主要作品
黄暐婷主要作品黄暐婷主要作品
泽井信一郎主要作品泽井信一郎主要作品
大原樱子主要作品大原樱子主要作品
小松隆志主要作品小松隆志主要作品
加部亚门主要作品加部亚门主要作品
中岛知子主要作品中岛知子主要作品
加藤爱主要作品加藤爱主要作品
押尾学主要作品押尾学主要作品
加势大周主要作品加势大周主要作品
山口达也主要作品山口达也主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