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勇主要研究兴趣

1.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生物药物与天然药物的药学研究由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医药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药物本身的安全性能要求,化疗药品在肿瘤药物市场中的统治地位正受到严重挑战,生物类新兴药物将在药品市场中迅速崛起,生物药物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中之重,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将应用于天然药材的种质改良当中,天然药物将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预计到2010年,生物药物的份额将提高到18%以上,天然药物的市场份额将增加到7%左右。近年来,本人对来源于人体自身及天然资源的,对肿瘤具有抑制作用,或对肿瘤药物具有减毒增效作用的细胞因子或天然药物,进行了一定的药学研究,并进行了新药注册和发明专利申请。如从食用菌中开发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多糖药物,并获得新药生产批件。对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细胞因子Kallistatin 和vasostatin进行了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可以有效地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生长。2.经皮给药系统经皮给药是将药物贴敷于皮肤表面,依靠被动扩散或增强扩散,使药物渗入皮肤,甚至经皮下血管进入体循环系统的技术。因皮肤的屏障作用,大部分药物不能透皮吸收,需要使用物理或化学手段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离子导入和电穿孔技术则是促进药物透皮吸收的有效手段。经皮给药系统较其它传统剂型有许多优势:药物稳定地穿过皮肤,可以维持一个平稳的血药浓度,实现治疗目的。没有血药浓度的峰谷变化,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即使发生毒性反应,也可以方便地通过撕去膏药而终止给药。经皮给药系统给药方便,可以作为不方便口服给药病人的备选给药途径,这对于呕吐或昏迷病人显得非常有意义。经皮给药还可以避免消化系统对药物的破坏,如胃酸,酶,肝脏的首过效应等。经皮给药系统的缺点是皮肤的低渗透性限制了大多数药物的经皮给药的可行性。因皮肤本身具有保护功能,阻止化合物的穿过。仅有限的药物可以透皮吸收,大部分情况下,药物因分子量和极性的原因,透皮能力很差而不能经皮给药。为克服该问题,几种有效的方法正在积极探索。离子导入和电穿孔即两种有效的技术手段。离子导入可以极大地促进盐型药物的释放速率和透皮能力。在离子导入的作用下,药物在微弱的电流驱使下穿过皮肤。在应用离子导入时,必须综合考虑药物的特点。电荷,浓度,缓冲液,渗透压调节剂,载体的稳定性与导电性等都必须与离子导入相匹配。离子导入是促进肽类和核酸药物透皮的最具可行性的手段之一,在将来,可能用于蛋白药物和疫苗的给药。美国FDA已批准了Iomed公司的Phoresor离子导入释药系统,用于局麻药的透皮给药。另外一种技术是电穿孔。该技术使用强电流在细胞的磷脂双层膜上形成小孔,以利于药物的穿过。电穿孔可以破坏角质层的磷脂双层结构,形成亲水性药物通过的孔道。在电穿孔作用下,皮肤的亲水性增加,阻力减小,血流瞬时增加。但这些改变是可逆的。对于传统透皮释药系统认为不合适的药物,在将来可能通过电穿孔技术得以解决。经皮离子导入技术是利用直流电场施加于皮肤,从而促进药物,尤其是离子型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目前应用的离子导入仪有直流型离子导入仪和脉冲型离子导入仪两种。直流型离子导入仪输出恒定电流,治疗时容易在皮肤组织中产生与外加电压相反的极化电压,阻碍了药物向深层组织的导入。脉冲型离子导入仪采用单向低中频脉冲电流,药物导入效率有所提高,但是其输出功率小、输出阻抗高、皮肤电阻的变化会严重影响导入效率。经皮电穿导入技术是将瞬时高压脉冲施加于皮肤,使皮肤角质层产生暂时可逆性亲水孔道,从而促进药物经皮渗透的方法。电穿孔技术的显著特征是当施加脉冲电压后,在皮肤角质层上生成了新的药物渗透通道,皮肤阻抗降低。然而,当脉冲电压过高、脉冲持续时间过长、脉冲数过多,会使皮肤产生泡腾和发热现象,从而对皮肤产生不可逆的损伤,而且也不能增加导入效率。对于不同的药物,特别是大分子药物,由于其理化性质的不同,实现有效透皮所需的电学条件也大相径庭。对具体药物,需要研制对其行之有效的透皮控制程序,来提供最佳的技术参数,从而达到最优的治疗效果。

更多相关

白涛主要研究兴趣白涛主要研究兴趣
李小江主要研究兴趣李小江主要研究兴趣
孙波主要研究兴趣孙波主要研究兴趣
黄克敏主要研究兴趣黄克敏主要研究兴趣
赵继烈主要研究兴趣赵继烈主要研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