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基本信息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龙节、重午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端午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端午节,是上古百越先民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南方百越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中原,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端午风俗形成可以说是南北风俗融合的产物。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英文名:
Dragon Boat Festival(龙舟节直译)
别称:
端阳节、龙日、龙舟节、天中节等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流行地区:
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
节日起源:
天象崇拜,龙图腾祭祀
节日活动:
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节日饮食:
粽子、五黄等
节日意义:
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国家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名录
世界文化遗产:
2009年9月30日入选世界名录
纪念人物:
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等
起源时期:
上古时代

更多相关

姚锐基本信息姚锐基本信息
2PM基本信息2PM基本信息
2AM基本信息2AM基本信息
艾丽西娅·莫顿基本信息艾丽西娅·莫顿基本信息
楼主基本信息楼主基本信息
何聪睿基本信息何聪睿基本信息
贾海涛基本信息贾海涛基本信息
徐飞基本信息徐飞基本信息
朱丽岚基本信息朱丽岚基本信息
陈查理基本信息陈查理基本信息
黄礼丰基本信息黄礼丰基本信息
张艺宣基本信息张艺宣基本信息
张猛基本信息张猛基本信息
鲁恩滨基本信息鲁恩滨基本信息
庄小龙基本信息庄小龙基本信息
Super Junior基本信息Super Junior基本信息
蔡银娟基本信息蔡银娟基本信息
殷国君基本信息殷国君基本信息
王壑生基本信息王壑生基本信息
皮佳娜基本信息皮佳娜基本信息
梁慧嘉基本信息梁慧嘉基本信息
吴兆珊基本信息吴兆珊基本信息
何金龙基本信息何金龙基本信息
薛素珊基本信息薛素珊基本信息
林德荣基本信息林德荣基本信息
阿因基本信息阿因基本信息
苏艺娟基本信息苏艺娟基本信息
南朝齐基本信息南朝齐基本信息
山西基本信息山西基本信息
妥国权基本信息妥国权基本信息